我想,我愿意。
……
周锦钰原本的打算是想用至少一年的时间,把南北方几个重要的产粮区都考察一遍。
只是儿子头一次出远门儿,周二郎怎么可能放心让他出来半年之久。
给周锦钰半年的时间都已经是二郎能放手的极限。
所以,周锦钰这次考察的重点是离安京城比较近的北方中原地带。
周二郎在周锦钰的影响下,认识到贸易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扩建通商口岸,鼓励海上贸易。
海上贸易这几年的迅速发展又带动了船舶业的发展,而船舶业的发达,让大周朝的商队能够到达的地方也越来越远。
终于在今年初,大周的商队按照周锦钰绘制的图例,从外邦带回来了第一批玉米种子。
而大周朝的北方地区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易于排水,且光照时间适中,比起南方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更加适合玉米种植,生长。
另外,北方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的特点也有利于玉米中淀粉和各种维生素的合成,产出的玉米营养价值会更高。
说起来,中原地带的良田沃土几百年来之所以得不到发展,一是因为自古中原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是北方的外族经常入侵,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使得这里的百姓长期得不到休养生息,人口大量流失外迁,大片土地闲置荒废。
所以,无论是父亲派刘永年在禹北大搞向阳花种植重修丝绸之路,还是大伯与女王联姻,以便为大周守好西北大门的同时促进民族间逐步融合,其目的都是让长期处于战乱的北方地区能够稳定下来,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从而南北联动,开创真正的大周盛世。
周锦钰初步想要协助父亲做的事情有两件:
第一、提高这个时代的整体农业水平。
第二、想办法解决北方不能成为大周粮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黄河长年水患泛滥的问题。
“外公,咱们就在这家吃点东西吧。”周锦钰指着路边一处窝棚搭成的简陋小吃摊道。
他们一行人四月份从安京城出发,如今已经是六月份,走走停停两个多月,现在是来到了中原腹部地带,也是黄河之滨,黄河水患多发之地。
萧祐安本以为外孙所谓的游学其实就是不想在宫里被圈着,想出来玩儿找的借口,哪成想周锦钰竟然来真的。
这两个多月以来外孙真就走村串乡的坚持了下来。
为了清楚的了解到大周朝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被他爹养得如此娇贵的外孙甚至亲自跑到田间地头,了解百姓们都种植什么,用什么工具耕种,如何施肥,如何灌溉,风调雨顺的年景收成如何,遇上灾荒之之年收成又如何。
他会把所听到,所见到的都一一甚至是绘制下来,无比认真。
萧祐安想不出历史上有那位太子能如外孙这般实实在在为底层的百姓做事情。
他想,周二郎能做上皇帝,或许是因为钰哥儿才是天选之人。
站在眼前的小孩儿黑了,也瘦了,甚至都用不着多么乔装打扮,站在周二郎面前,他爹怕是都不敢上前相认。
如今的钰哥儿脖颈欣长,身姿挺秀,就像一株正在茁壮成长的小白杨,从内到外都透着青春年少的鲜活的气息。
少年的身体虽然还未曾发育成青壮年的身型,可是他还带着些许稚嫩的肩膀已经让人觉得他可以扛起一些重量了。
这完全出乎萧祐安的意料。
一路上奔波劳累,小外孙的身体竟还比在宫中小心翼翼地精心调养着都要强百倍。
外孙如此辛苦,与在家里相比亦吃不好睡不好的,可外孙的头疾和喘症竟然一次都没有发作过。
这让萧祐安一路上提心吊胆同时,忍不住反复向周锦钰确认:
好孩子,你同外公说实话,身体真的没有感觉到有任何不舒服吗?
若是有的话,你一定要告诉外公,钰哥儿也知道你那不讲理的爹是个什么脾气。若是有个什么闪失,你爹定会大开杀戒。
外公和你手下这帮人的命都在乖孙一念之间啊。
周锦钰哭笑不得,回他,“外公,我大概是太忙了,所以顾不上生病呢。”
“……”
玩笑般的一句话却让萧祐安如醍醐灌顶般恍然大悟。
亏自己还是修道之人,在别人的事上看得分明,可到了自己的亲人这里却依旧不能免俗。
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对身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初周大郎哑了那么多年,自己心里其实根本没底,十句话有九句话是在诓骗他,实打实做了一次神棍。
可周大郎他信了,信则灵。
钰哥儿的情况恰恰相反,各种精心调养,各种小心翼翼一旦过了头儿,就成了束缚在孩子身上的道道枷锁
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孩子,你是有病的,你和其他人不一样。
有了这层认知,萧祐安不再拘着周锦钰,而高敬虽然得了周二郎的暗中叮嘱,但他亲眼看到太子殿下的身体确实比在宫里养的好。
在太子和愚忠之间,他选择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太子。
高敬心里有预感,回去以后,就算陛下表面上惩罚自己,可陛下心里定然不会真的怪罪他,因为陛下与以前的皇帝不同。
陛下永远都把父亲的职责摆在第一位,而后才是帝王。
穷乡僻壤的街边小摊铺,东西自然不能与宫里的御膳房比,先不说食材上的天差地别,就说宫里哪个厨子没有独门绝技?
没有两把硬刷子怎么可能有资格给皇帝做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