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四年
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
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吾自方城以来,楚未可以得志,只取勤焉。”乃辞蔡侯。
晋人假羽旄于郑,郑人与之。明日,或旆以会。晋于是乎失诸侯。
四年三月,王室派刘文公在召陵会合诸侯,谋划讨伐楚国。据《春秋》记载,参加这次行动的有晋、宋、鲁、卫、蔡、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计十七国诸侯。齐景公虽然没有与会,但也派来了上卿国夏,所以实际上是十八国联军,比当年齐桓公的召陵之盟,声势更为浩大。
这次行动的起因,是蔡昭公不堪忍受囊瓦的贪婪,转而投向晋国,请求晋国讨伐楚国。但是让蔡昭公想不到的是,天下乌鸦,没有最黑,只有更黑。晋国的荀寅也向他索要贿赂,遭到拒绝。荀寅便对士鞅说:“国家正面临危险,诸侯正产生二心,在这种情况下带着他们去袭击敌人,不也是很难的吗?大雨正滂沱,疟疾正肆虐,中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又不服,背弃盟约(指当年的弭兵会盟)而招来怨恨,无损于楚国而失去中山,不如辞掉蔡侯。我国自入侵方城(鲁襄公十六年晋军在湛阪战胜楚军,“遂侵方城之外”)以来,从来没有得志于楚国,出兵只是白费力气。”士鞅本来就是个老饕,无利不起早,从来没把晋国的霸业放在心上,于是听从荀寅的建议,推辞了蔡昭公。
十八国联军就这样倏然而聚,又倏然而散。而且,在聚会的过程中,晋国人向郑国人借用羽旄(羽毛做成的饰物),郑国人给了。第二天,晋国人就把羽旄插在旗杆上去参加会议,完全没有归还的意思。晋国因此失去了诸侯的拥护。
将会,卫子行敬子言于灵公曰:“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其使祝佗从!”公曰:“善。”乃使子鱼。子鱼辞,曰:“臣展四体,以率旧职,犹惧不给而烦刑书。若又共二,徼大罪也。且夫祝,社稷之常隶也。社稷不动,祝不出竟,官之制也。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于是乎出竟。若嘉好之事,君行师从,卿行旅从,臣无事焉。”公曰:“行也。”
及皋鼬,将长蔡于卫。卫侯使祝佗私于苌弘曰:“闻诸道路,不知信否。若闻蔡将先卫,信乎?”苌弘曰:“信。蔡叔,康叔之兄也,先卫,不亦可乎?”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之虚。分康叔以大路、少帛、、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不然,文、武、成、康之伯犹多,而不获是分也,唯不尚年也。管、蔡启商,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见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书云:‘王曰:胡!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也!’若之何其使蔡先卫也?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曹,文之昭也;晋,武之穆也。曹为伯甸,非尚年也。今将尚之,是反先王也。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藏在周府,可覆视也。吾子欲复文、武之略,而不正其德,将如之何?”苌弘说,告刘子,与范献子谋之,乃长卫侯于盟。
前往参加召陵之会前,卫国大夫子行敬子对卫灵公说:“开会难得统一意见,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没有办法应付,还是将祝佗带去吧!”
祝佗又作祝,字子鱼。《论语》上说:“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意思是,没有祝的口才,却有宋朝的美貌,在当今之世很难逃脱祸害啊!可知祝佗是以口才好而闻名于世的。卫灵公觉得子行敬子说得对,把祝佗带上,正好应付会上的吵吵嚷嚷,于是下令祝佗一起去。祝佗推辞说:“我张开四肢,手忙脚乱,从事祖传的职业,犹且害怕不能完成任务而获罪。如果又去从事第二职业,那就是大大的罪过了。而且祝官本是社稷之神日常使唤的小吏。社稷之神不动,祝官就不出境,这是官制规定的。国君带着军队出行,祭祀社神之庙,杀牲以血衅鼓,祝官奉着社神的神位跟随,这种情况下才能出境。如果是友好相会,国君去就带一师之众(二千五百人)相随,卿去就带一旅之众(五百人)相随,下臣是无事可干的。”卫灵公说:“你还是去吧。”
到达皋鼬,诸侯排座次,准备把蔡国排在卫国前面。卫灵公派祝佗私下对王室大夫苌弘说:“我道听途说,不知道可不可信。好像说蔡国要排在卫国前面,是真的吗?”苌弘说:“是真的。蔡叔是康叔的兄长,蔡国排在卫国前面,不也是可以的吗?”
蔡国的始封君蔡叔度和卫国的始封君卫康叔都是周武王的胞弟,蔡叔度年长于卫康叔,是以苌弘有此一说。祝佗反驳:“如果从先王的角度来看,那是更看重德行的。当年周武王克灭商朝,周成王平定天下,选择有明德之人建立国家,以作为王室的屏障。所以周公辅佐王室,以治理天下,诸侯都亲附王室。分给鲁公伯禽(鲁国始封君,周公之子)大路车、双龙旗、夏后氏的玉璜、封父(古国名)的繁弱(弓名),以及殷商遗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大宗,聚集小宗,带领属下的家臣、仆役、奴隶,服从周公制定的法令,以此服从周朝的统治。这是让他们在鲁国履行职责,以宣扬周公的明德。分赐给鲁国附庸小国、祝官、宗人、卜官、史官、服用器物、典籍简册、百官体制、祭祀礼器,安抚商奄(商朝的奄国,即鲁国所在地)的遗民,以此策命伯禽,将他封在少的故城。分给卫康叔大路车、少白旗、大红旗、旃旗和旌旗、大吕之钟,以及殷商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划定边界,从武父以南到圃田以北,获得有阎氏的土地以履行王室赋予的职责,获得相土的东都(相土为商朝的先祖,其东都即商丘)以参与天子对东方的检阅。聃季(时任司空)授予土地,陶叔(时任司徒)授予百姓,以《康诰》策命,将他封在殷商故城。这两个国家,都是沿用商朝的政事来开国,而用周朝的制度来划分土地。分给唐叔虞大路车、密须鼓、阙巩甲、沽洗钟,以及怀姓九宗、职官五正(怀姓九大宗族,世居五正之职),以《唐诰》策命,将他封在夏朝的故城,用夏朝的政事来开国,而用戎人的制度来划分土地。上述三人,都是天子的兄弟而有美好的德行,所以分赏器物来宣扬他们。不然的话,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的子弟比他们三位年长的多的是,而没有获得这样的分赏,就是因为不以年长而优先考虑。”
祝佗这段话,一开始让人觉得啰唆,但是说到结论,便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这是通过讲历史、摆事实来破除苌弘“年长为先”的理论。然后,祝佗又针对蔡国的历史,说:“管叔、蔡叔利用殷商遗民,阴谋侵犯王室,天子因此杀了管叔,流放蔡叔,给了蔡叔七辆车,七十名步卒。蔡叔的儿子蔡仲(字仲,名胡)弃恶从善,周公举荐他,让他当了自己的助手,让他晋见天子,策命他做了蔡侯。策书上写着,天子说:‘胡啊,不要像你父亲那样违背王命!’怎么能够让蔡国排在卫国前面呢?”
前面说到,周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是防止殷商遗民作乱,所以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商朝的王畿故地,用以安抚殷商遗民。同时又将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封在武庚的周围,命他们监视武庚,号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三监却与武庚勾结起来作乱。于是周公旦带兵东征,平定了叛乱,杀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蔡叔度的儿子蔡胡弃恶从善,才又被封为诸侯。由此可知,蔡国虽然也是姬姓诸侯,在周朝的地位是远远不及鲁国、卫国、晋国的。
祝佗接着说:“周武王的胞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其余五位都没有在王室担任官职,这难道是以年长为尊吗?曹叔(曹国的先祖,名振铎)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异母),晋国的先祖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曹叔被封为伯爵,居住在甸服(远离王畿一千里的地区),这也说明不是以年长为尊。而今反倒是要以年长为尊,那就是反对先王的做法了。晋文公举行践土之盟的时候,卫成公不在场,派他的胞弟夷叔参加,尚且排在蔡国前面。当时的盟书说:‘晋重(晋文公重耳)、鲁申(鲁僖公申)、卫武(卫大夫叔武)、蔡甲午(蔡庄侯)、郑捷(郑文公捷)、齐潘(齐昭公潘)、宋王臣(宋成公王臣)、莒期(莒兹丕公期)。’收藏在王室的盟府,可以去翻查。您想要恢复周文王、周武王的法度,而不端正自己的德行,到底是想干什么?”
祝佗一番话,说得苌弘心悦诚服。苌弘告诉了刘文公,刘文公去与士鞅商量,于是在结盟的时候将卫灵公排在前面。
反自召陵,郑子大叔未至而卒。晋赵简子为之临,甚哀,曰:“黄父之会,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
诸侯大军从召陵回国,郑国的游吉还没有到新郑就去世了。晋国的赵鞅前去吊唁,哭得很伤心,说:“黄父之会上,老先生对我说了九句话:不要发起动乱,不要倚仗富有,不要凭借宠信,不要违背共同的意愿,不要傲视有礼之人,不要自负有才能,不要因为同一件事而再次生气,不要谋划不合道德的事,不要参与不合道义的事情。”
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
秋,楚为沈故,围蔡。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
楚之杀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大宰以谋楚。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蔡侯因之,以其子乾与其大夫之子为质于吴。
召陵之会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但是,因为这次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聚会,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沈国没有派人参加召陵之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沈国早就臣服于楚国,怎么敢听命于晋国?但是,晋国也许是为了补偿一下蔡国的失望吧,以沈国没有参会为由,下令蔡国讨伐沈国。夏天,蔡国灭了沈国。
秋天,楚国因为沈国的缘故,围攻蔡国。吴国迅速做出反应,以伍子胥为行人,穿行于各国,策划对付楚国的事。
鲁昭公二十七年,楚国杀死宛,伯氏一族因为与宛关系密切而出逃。伯州犁之孙伯嚭被吴王阖庐任命为太宰以谋划对付楚国。有伍子胥和伯嚭在吴国,楚国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自从楚昭王即位,没有哪一年没有吴军入侵,楚国上下疲于奔命。蔡昭公从中看到了希望,又将公子乾和大夫的儿子送到吴国当人质。
一场针对楚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很快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