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格党党>司马光读左传 > 鲁定公九年(第1页)

鲁定公九年(第1页)

鲁定公九年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

九年春,宋公使乐大心盟于晋,且逆乐祁之尸。辞,伪有疾。乃使向巢如晋盟,且逆子梁之尸。子明谓桐门右师出,曰:“吾犹衰绖,而子击钟,何也?”右师曰:“丧不在此故也。”既而告人曰:“己衰绖而生子,余何故舍钟?”子明闻之,怒,言于公曰:“右师将不利戴氏。不肯适晋,将作乱也。不然,无疾。”乃逐桐门右师。

九年春,宋景公派右师乐大心前往晋国结盟,同时迎回乐祁的尸体。乐大心借口有病,不肯去。宋景公于是改派向巢到晋国结盟,同时迎回子梁(乐祁字子梁)的尸体。乐祁的儿子乐溷(字子明)对此很不满,要求乐大心出国去迎接乐祁的尸体,说:“我还穿着丧服,您却敲钟作乐了,这是为什么?”乐大心说:“这是因为丧事不在这里。”转身就对别人说:“他自己穿着丧服却生了儿子,我为什么不能敲钟?”乐溷听到这话,大怒,对宋景公说:“右师将对戴氏不利,不肯去晋国,将要作乱。不然的话,为什么要装病?”

戴氏即宋戴公的后人。宋国的乐氏、华氏等世家大族,皆出自宋戴公之后,是宋国公室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宋国对公室不利。宋景公于是驱逐了乐大心——这是后话,提前预告。

郑驷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干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故用其道,不弃其人。《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子然无以劝能矣。”

关于邓析这个人,有必要介绍一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律师。他替人打官司,收费标准为“大狱一衣,小狱襦裤”,在当时也不算贵,而且往往能打赢,因此“民之献衣而学讼者不可胜数”。当律师当然要有好口才,经常要跟人辩论,辩来辩去还让他辩出名堂了。据《吕氏春秋》记载,有一年郑国发大水,有位富翁被大水冲走淹死了。有人打捞起富翁的尸体,富翁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赎买尸体,但是对方出价很高,于是来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你安心回家去吧,那尸体只能卖给你,别人是不会要的。”邓析这么一说,原本是卖方市场,立即变成了买方市场,富翁的家人真的就安心回去了。过了几天,捞到尸体的人也急了,尸体不是干货,放在那里会腐烂啊!于是也去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着什么急啊?他们家除了向你买,还能去其他地方买吗?”同一件事情,给甲方一个说法,给乙方一个说法,而且都说得振振有词,既安抚了甲方,又安抚了乙方,最后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这便是邓析的本事。

前面说过,周朝推行礼治,但是到了春秋时期,人口增长,交流增加,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礼治已经不适应形势,法治被各国提上了日程。郑国的子产就曾经“铸刑书”,把法律条文铸在大鼎上公之于众,在当时还引起了各方的批评。因为是新生事物,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作参考,子产的刑书并不完善。邓析既然以诉讼为业,难免会发现法律条文的漏洞,通过归纳总结修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法律体系,书写在竹简上,被世人称为《竹刑》。《竹刑》是从实践中来的,可操作性强,在郑国的影响力超过了子产的《刑鼎》。新任执政大臣驷一上台,便杀了邓析,但同时又正式采用竹刑作为官方的法律。说句题外话,革其命而用其法,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秦朝末年,刘邦进了关中,宣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废除秦法,改用约法三章,获得满堂喝彩。等他当上了皇帝呢,便命萧何以秦法为基础,建立了更为复杂的汉律,早把约法三章丢到了九霄云外。

君子以为:驷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不忠。如果有人对国家有利,可以不惩罚他的邪恶。《诗经·邶风·静女》,一诗三章,写的是男女私约的情事,其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之句。彤管即朱笔,用以校正文字,所以取彤管之意,以劝人修身。《诗经·风·干旄》,有“彼姝者子,何以告之”之句,说的是忠心可嘉。所以采用一个人的主张,就不抛弃这个人。《诗》上又说:“甘棠的树荫茂密,不要砍伐剪除,召公曾在这树下坐呢!”想念一个人,尚且爱惜他的树,何况是采用一个人的主张而不顾他这个人呢!驷是没有办法劝勉贤能之士了。

再多说几句。驷用《竹刑》,是因为他知道《竹刑》好。驷杀邓析,是因为邓析的影响力太大,影响他的统治。邓析的悲剧,在于他太聪明,而且是聪明过了头——你把执政大臣的事都干了,不死才怪。

夏,阳虎归宝玉、大弓,书曰“得”,器用也。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

六月,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奔齐,请师以伐鲁,曰:“三加,必取之。”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臣尝为隶于施氏矣,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勤齐师也,齐师罢,大臣必多死亡,己于是乎奋其诈谋。夫阳虎有宠于季氏,而将杀季孙,以不利鲁国,而求容焉。亲富不亲仁,君焉用之?君富于季氏,而大于鲁国,兹阳虎所欲倾覆也。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追而得之,囚于齐。又以葱灵逃,奔宋,遂奔晋,适赵氏。仲尼曰:“赵氏其世有乱乎!”

夏天,阳虎向鲁国归还了他盗走的宝玉和大弓。《春秋》记载:“得宝玉、大弓。”是因为他们是器物用品。但凡器物用品,得到了叫作“得”;得到了生物(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植物)叫作“获”。

六月,鲁军进攻阳关。阳虎命人放火焚烧阳关的莱门,鲁军受到惊吓。阳虎趁机突围逃到齐国,向齐景公请求派兵讨伐鲁国,说:“进攻三次,一定能够占有鲁国。”齐景公想答应他,鲍国劝道:“下臣曾经在鲁国施氏家当家臣,知道鲁国还不能够被攻取。上下协调,百姓和睦,能够侍奉大国而没有天灾,怎么能够攻取它?”鲍国寄身于施氏家,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是据老左记载,鲁成公十七年,鲍国才从鲁国回到齐国,掐指一算,距今也有七十多年了。以七十多年前的经历来判断鲁国现在的政局,多少有点刻舟求剑的意味。不过,鲍国接下来说的一番话,倒是很有道理:“阳虎想要动用齐军攻打鲁国,齐军疲惫,大臣必然多有死亡,他自己就好施展阴谋诡计。阳虎本来受到季氏的宠爱,却想要杀掉季孙斯,以不利于鲁国而讨好别人。阳虎的为人,亲近富人而不亲近仁人,您拿他有什么用?您远比季氏富有,齐国又大于鲁国,这都是阳虎所想要颠覆的。鲁国摆脱了他的祸难,你却要接收他,难道不是害自己吗?”

齐景公恍然大悟,逮捕了阳虎,想要将他安置在齐国东部。阳虎居然表示自己很愿意去东方。齐景公一听,不对啊,他莫非有什么阴谋?于是改变了主意,将阳虎安置在西部边境的一座小城中。阳虎将城里的车都借过来,用刀锲刻车轴,再用麻布缠绕,然后归还。做好这些准备,阳虎将自己藏在一辆葱灵(装载衣物的车辆)中,用衣物盖住自己而逃跑。齐国人发现之后,将他追了回来,囚禁在临淄。阳虎又一次藏身于葱灵而逃,先是逃到宋国,然后逃往晋国,投靠了赵鞅。

孔子听说这件事,说:“赵氏大概会有祸乱吧!”意思是,赵鞅收留阳虎这样的乱臣贼子,难道就不怕他给家族带来麻烦吗?《韩非子》也记载了这件事,却是另一番说法——阳虎被鲁国驱逐,被齐国怀疑,逃到晋国投奔了赵氏。赵鞅欢迎他而且委以重用,左右都说:“阳虎善于窃取政权,为什么要重用他?”赵鞅说:“阳虎致力于夺权,我致力于守权。”于是运用权谋驾驭阳虎,阳虎不敢为非作歹,尽心尽力为赵鞅服务,帮助赵氏发展壮大,几乎称霸天下。

按照法家的观点,人皆有用。阳虎虽然狼子野心,只要驾驭得当,照样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秋,齐侯伐晋夷仪。敝无存之父将室之,辞,以与其弟,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娶于高、国。”先登,求自门出,死于下。东郭书让登,犁弥从之,曰:“子让而左,我让而右,使登者绝而后下。”书左,弥先下。书与王猛息。猛曰:“我先登。”书敛甲,曰:“曩者之难,今又难焉!”猛笑曰:“吾从子,如骖之靳。”

晋国的霸权遭遇严峻的挑战。秋天,齐景公讨伐晋国的夷仪。大夫敝无存的父亲准备给他娶个媳妇,他推辞了,让自己的弟弟先娶,说:“这一战,我如果能够生还,必定要娶国、高氏的女儿为妻。”

国氏和高氏是齐国世袭的上卿,可以说是名门中的名门,贵族中的贵族。怀着癞蛤蟆要吃天鹅肉的雄心壮志,敝无存上了战场,在进攻夷仪的时候,第一个登上了城墙,然后又想从城门出来放大部队入城,结果战死在城门的门檐之下。东郭书抢着要登上城墙,犁弥(即王猛)跟在后面,说:“您抢攻左边,我抢攻右边,等大伙都上去了然后再下去。”东郭书便从左边登城,犁弥却先下去了。战斗结束,东郭书与犁弥在一起休息。犁弥说:“我先登城哦!”东郭书便整理盔甲,摆出一副要打架的架势,说:“前面跟我为难,现在还要让我为难!”犁弥笑着说:“我跟着您,就像骖马跟着服马。”

春秋时期的马车,一车四马,中间两匹为服,两边各一匹为骖。服马背上有靳,骖马的辔绳穿过靳而抓在御者手里,御者通过服马即可控制骖马的方向,犁弥这么说,等于说东郭书比自己厉害,这一架自然没打起来。

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乃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齐师克城而骄,其帅又贱,遇,必败之,不如从齐。”乃伐齐师,败之。齐侯致禚、媚、杏于卫。

晋军的战车一千乘在中牟集结。卫灵公将要带兵前往五氏,途中要经过中牟,为此而占卜吉凶。占卜用的龟甲却被烧焦了,看不清纹路。卫灵公说:“可以了!卫国的战车相当于晋国的一半,寡人可以相当于另一半,正好匹敌。”意思是卫国有五百乘战车,自己也顶得上五百乘战车,不用害怕晋军。带着这种迷之自信,卫军大摇大摆地经过了中牟。中牟的晋军想要发动进攻,卫国有位流亡在外的大夫褚师圃,当时正在中牟,说:“卫国虽然弱小,他们的国君在军中,未可战胜。齐军因为攻克了夷仪城而骄傲,他们的统帅地位又低贱,遇到齐军必定获胜,不如进攻齐军。”晋军于是进攻齐军,果然获胜。齐景公将禚、媚、杏送给了卫国。

齐侯赏犁弥,犁弥辞,曰:“有先登者,臣从之,皙帻而衣狸制。”公使视东郭书,曰:“乃夫子也——吾贶子。”公赏东郭书,辞,曰:“彼,宾旅也。”乃赏犁弥。

齐师之在夷仪也,齐侯谓夷仪人曰:“得敝无存者,以五家免。”乃得其尸。公三之,与之犀轩与直盖,而先归之。坐引者,以师哭之,亲推之三。

战后,齐景公赏赐犁弥。犁弥辞谢道:“有先登上城墙的人,头上裹着白头巾,披着狸皮斗篷,下臣是跟在他后面。”齐景公让他看看是不是东郭书,犁弥说:“正是这位!”又对东郭书说:“我把奖赏让给您。”齐景公于是奖赏东郭书,东郭书也辞谢,说:“他是羁旅之臣。”——原来犁弥不是齐国人,而是从外国到齐国来效力的。齐景公最终决定赏赐了犁弥。

齐军在夷仪驻扎的时候,齐景公对夷仪人说:“得到敝无存的人,赏赐五户,并免除劳役。”于是找到了敝无存的尸体。齐景公三次为其穿寿衣,让其乘坐犀牛皮装饰的高盖大车和长柄伞作为列名葬品,先行回国。齐景公让御者跪着驾车以示尊重,全军痛哭送别,齐景公亲自推车三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