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格党党>司马光读左传 > 鲁哀公七年(第1页)

鲁哀公七年(第1页)

鲁哀公七年

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

七年春,宋师侵郑,郑叛晋故也。

晋师侵卫,卫不服也。

七年春天,宋军入侵郑国,这是因为郑国背叛了晋国。

晋军入侵卫国,这是因为卫国不服。

长期以来,中原的国际形势是晋、楚称霸,其他国家或从晋,或从楚,或左右逢源,虽然纷争不断,但是总体上还能保持稳定。近年来,楚国遭到吴国打击,实力大减;晋国六卿内斗,自身不稳。两巨头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国际形势一天比一天混乱。宋国曾经是晋国的铁杆拥趸,亦于鲁定公十四年背叛晋国,转而与齐国眉来眼去。宋国与郑国之间积怨颇深,双方时有冲突。现在宋军入侵郑国,说是因为郑国背叛了晋国,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大伙都是心知肚明的。至于卫国不服晋国,那是因为晋国扶持蒯聩,想要取卫出公而代之,矛盾无法调和。

夏,公会吴于。吴来征百牢,子服景伯对曰:“先王未之有也。”吴人曰:“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乎?”景伯曰:“晋范鞅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君若以礼命于诸侯,则有数矣。若亦弃礼,则有淫者矣。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今弃周礼,而曰必百牢,亦唯执事。”吴人弗听。景伯曰:“吴将亡矣,弃天而背本。不与,必弃疾于我。”乃与之。

天下纷乱之际,鲁国想到要抱吴国的大腿,而吴国也想入主中原。这一年夏天,“公会吴于”,也就是鲁哀公与吴国人在地会面。吴国人是谁?当然是吴王夫差。会面的时候,吴国人要求鲁国准备百牢的大礼。周礼有明确规定,接待诸侯用七牢之礼,接待卿大夫用五牢之礼,百牢大礼不只是前所未闻,简直是突破了人们的想象力。子服何代表鲁国回答:“这是先王都没有过的事情。”吴国人说:“宋国以百牢之礼对待我们,鲁国不可以比宋国少。而且鲁国享晋国大夫各超过十头,吴王享用百牢,不也是可以的吗?”

宋国何时对吴王使用百牢之礼,《春秋》和《左传》均无记载,从吴国人强硬的态度来看,未尝不是事实。至于“鲁牢晋大夫过十”,那是鲁昭公二十一年士鞅访鲁时发生的事,当时已经被认为是史无前例,士鞅也因此背上老饕的骂名。子服何据理力争:“晋国士鞅贪婪而抛弃礼仪,拿大国来压敝国,所以敝国对他用十一牢之礼。君王若是以礼来命令诸侯,那该用多少牢礼,是有定数的。如果也抛弃礼仪,那就比士鞅还过分了。周朝称王天下,制定礼仪,上等物品的数量不超过十二,认为这是上天的大数。而今抛弃周礼,说一定要百牢,那也只能听你们的了。”吴国人压根不听他的争辩。子服何说:“吴国快要灭亡了,抛弃上天而忘了老本。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必定会加害我们。”于是答应下来,给吴王夫差奉上了百牢之礼。

大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大宰嚭曰:“国君道长,而大夫不出门,此何礼也?”对曰:“岂以为礼,畏大国也。大国不以礼命于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岂敢弃其国?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反自,以吴为无能为也。

吴国太宰伯嚭召季孙肥到地,季孙肥派子贡去拒绝。伯嚭说:“国君走那么远去会面,大夫却不肯出门,这是什么礼?”子贡在孔门弟子中,以干练、善辩、善于经商而闻名,当下回答:“岂敢以此为礼?主要是畏惧大国。大国不以礼来命令诸侯,只要是不用礼,那后果就能预测了。寡君既然已经奉命前来,他的大臣岂敢不留守国内?当年吴太伯穿着玄端之衣,戴着委貌之冠在荆蛮之地推行周礼。仲雍继承他的君位,剪断头发,文上文身,作为裸体的装饰,这难道也是礼吗?是因为有原因才这样做的。”吴太伯从中原到江南,谨守中原的礼仪。到了仲雍这一代,不得不入乡随俗,推行“周礼的本土化”。子贡以此为例,说明礼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吴国不以礼对鲁国,鲁国就必须有所防备,自然也不能以礼对吴国。

从地回来,子贡便认定:吴国是干不出什么大事的。

季康子欲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恶贤而逆之?”对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不乐而出。

吴国既然干不出什么大事,鲁国便不用太担心吴国了。季孙肥想要讨伐邾国,就设宴招待诸位大臣来商量这件事。子服何说:“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是信。大国用来保护小国的,是仁。背叛大国,是为不信。讨伐小国,是为不仁。百姓用城池来保护,城池用德行来保护。丢掉仁信二德,那就危险了,还怎么保护?”仲孙何忌说:“你们几位意见怎么样?谁的意见是明智的,我就接受。”大夫们回答:“从前大禹在涂山会合诸侯,手里拿着玉帛的诸侯有一万多个,现在这些国家还存在的,没有几十个了。这就是因为大国不保护小国,小国不侍奉大国。知道事情必然有危险,为什么不说?鲁国的德行和邾国一样,而用大军去讨伐它,这样做可以吗?”最终不欢而散。

秋,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大夫谏,不听。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邾众保于绎。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囚诸负瑕,负瑕故有绎。

邾茅夷鸿以束帛乘韦自请救于吴,曰:“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辟君之执事,以陵我小国。邾非敢自爱也,惧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国之忧也。若夏盟于衍,秋而背之,成求而不违,四方诸侯其何以事君?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邾赋六百乘,君之私也。以私奉贰,唯君图之。”吴子从之。

不管大伙意见如何,鲁国还是进攻了邾国,季康子亲自出马,长驱直入到邾国首都外城的范门。这个时候,邾国竟然没有组织防御,站在城外还能听到城内的钟声。邾国大夫都劝邾隐公(名益)停止作乐,整兵抗战,邾隐公不听。茅夷鸿(成子)请求向吴国求援,邾隐公也不同意,说:“鲁军击柝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了,吴国在两千里之外,没有三个月到不了这里,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而且,国内的力量难道就不够?”茅夷鸿一怒之下,在茅地发动叛乱。鲁军于是攻入邾城,驻扎在邾国的公宫,各军大白天就到处掠夺财物。邾国军民退保绎城。鲁军半夜发动进攻,俘虏了邾隐公,将他带到曲阜,进献到亳社,又囚禁在负瑕。所以负瑕至今都有绎人居住。

茅夷鸿叛君不叛国,自己拿着五匹帛和四张熟牛皮去吴国求援,说:“鲁国以为晋国衰落而吴国遥远,凭借着人多势众,背弃了和大王订立的盟约,蔑视大王的办事人员,以此欺凌我们小国。邾国不是敢自怜自爱,而是怕大王的威信不能建立。大王的威信不能建立,是我们这些小国最担心的。如果夏天在地结盟,秋天就背弃,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也没人去管,四方的诸侯还怎么侍奉大王?而且,鲁国有兵车八百乘,只不过是大王的副手;邾国有兵车六百乘,却是大王的私属。将私属奉送给副手,这样的事情,请大王三思!”

吴王夫差答应了茅夷鸿的请求。

宋人围曹,郑桓子思曰:“宋人有曹,郑之患也,不可以不救。”冬,郑师救曹,侵宋。

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曹叔振铎请待公孙强,许之。旦而求之,曹无之。戒其子曰:“我死,尔闻公孙强为政,必去之。”及曹伯阳即位,好田弋。曹鄙人公孙强好弋,获白雁,献之,且言田弋之说,说之。因访政事,大说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梦者之子乃行。

强言霸说于曹伯,曹伯从之,乃背晋而奸宋。宋人伐之,晋人不救。筑五邑于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钟、。

宋国进攻曹国。郑国的国参(字子思,谥桓)说:“宋国人如果得到了曹国,是郑国的忧患,不可以不救。”冬天,郑军救援曹国,进攻宋国。

当初,曹国有人梦见一伙贵族站在社庙的墙外,商量灭亡曹国的事。曹国的先祖曹叔振铎请求等公孙强来,大伙答应了。早晨起来寻找,曹国却没有公孙强这号人。这个人便告诫自己的儿子:“我死之后,如果听到公孙强执政,一定要离开曹国。”等到曹伯阳即位,喜欢打猎射鸟。曹国边境上有个公孙强喜欢射鸟,打了一只白雁献给国君,而且交流了一下打猎射鸟的技巧,曹伯阳大喜。又问他一些国家政事,居然应对得体,曹伯阳更加喜欢他。这个人从此受宠,被任命为司城来执政。那个做梦的人的儿子听到消息,就离开了曹国。

公孙强当了执政之后,便向曹伯阳说如何称霸的策略。终春秋之世,曹国就是一个三流国家,只不过因为是曹叔振铎(周武王的弟弟)之后,人家才给它几分薄面,没有灭掉它罢了。所谓称霸的策略,对曹国来说不啻于一剂太猛的春药。然而,一个敢说,一个敢听;一个敢开药,一个就敢吃。曹伯阳于是背叛晋国,侵犯宋国。宋国讨伐曹国,晋国人也不管。公孙强为了抵御宋军,一口气在曹国首都陶丘郊外建了五座城堡,名叫黍丘、揖丘、大城、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