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军营中的这种悲壮情绪,也从侧面说明一件事:吴军是前所未有的强敌。五月二十七日,两军在艾陵交战。展如率领的吴国右军击败了高无邳率领的齐国上军,国书率领的齐国中军击败了胥门巢率领的吴国上军。但是,当吴王夫差的王卒投入战斗,齐军就全线崩溃了,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均被吴军俘获,同时还有革车八百乘,甲士的首级三千领,都献给了鲁哀公。
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写到的“获”,有生擒,也有死获(即得到敌人的尸体)。原文所谓“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应该都是死获。否则的话,这些人也太对不住战前的豪言壮语了。
将战,吴子呼叔孙,曰:“而事何也?”对曰:“从司马。”王赐之甲、剑铍,曰:“奉尔君事,敬无废命!”叔孙未能对。卫赐进,曰:“州仇奉甲从君。”而拜。
艾陵之战前,吴王夫差呼叫叔孙州仇,说:“你担任什么职务?”叔孙州仇回答:“司马。”夫差便赐给他甲、剑铍,说:“认真办好国君的差事,不要辜负他的期望。”春秋时期,国君给臣下赐剑,意思是要他自杀。夫差当然不是要叔孙州仇自杀,而是要他奋勇杀敌,不做活着回来的打算。叔孙州仇怎么肯为鲁哀公卖命?对夫差的赏赐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又不敢说什么,场面极度尴尬。这时候,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贡是卫国人,名赐,所以原文写作“卫赐”)上前替叔孙州仇解了围,说:“州仇敬受甲,跟随国君杀敌。”叔孙州仇赶紧下拜。
受甲而不受剑、铍,那就是告诉夫差:叔孙州仇不会逞英雄去死。
公使大史固归国子之元,置之新箧,之以玄,加组带焉。置书于其上,曰:“天若不识不衷,何以使下国?”
艾陵之战后,鲁哀公命人将国书的首级装在新的竹箧里,下面垫着红黑色的丝绸,还给竹箧装上纽带,派太史固送到齐国。竹箧上放着一封信,说:“上天如果不能识破非正义的行为,怎么会让下国得胜?”
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吴人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越不为沼,吴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盘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邑’,是商所以兴也。今君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难乎!”弗听。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曰:“树吾墓,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
吴国将要出兵讨伐齐国的时候,越王句践带着他的臣下来朝见吴王夫差,而且上至吴王,下至普通士人,都得到了越国馈赠的财礼。吴国人都很高兴,唯有伍子胥害怕,说:“这是豢养吴国啊!”牲口养肥了,下一步就是宰杀。伍子胥劝谏夫差:“越国对于我国来说,就是心腹之患,同处一块土地而对我们怀有欲望。他们的柔顺臣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不如早点对他们下手。我们得志于齐国,就好比得到了一块石头田,没有办法使用。越国不被夷为沼泽,吴国就会被越国消灭。请医生来治病,却说‘一定要留下病根’,没有这样的事。《盘庚之诰》(商王盘庚的诏书)说,‘如果有猖狂捣乱不肯听命的,就杀了砍了不要留下后代,别让他们在这里延续种族’。这就是商朝中兴的原因。现在您却反其道而行之,打算用这种办法来追求霸业,这不也是很难的吗?”夫差不听。伍子胥便借出使齐国的机会,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鲍氏,后来成为齐国的王孙氏。
夫差从艾陵回来,听说这件事,派人将属镂(剑名)赐给伍子胥。伍子胥便用这把剑自杀了,临死的时候留下遗言:“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槚树,槚树可以成材。吴国恐怕是要灭亡了,三年以后,它就要衰落了。水满则溢,国满则毁,这是上天的常道。”
秋,季孙命修守备,曰:“小胜大,祸也,齐至无日矣。”
秋天,季孙肥下令整修守备,说:“小国战胜大国,是祸不是福。齐军很快就会来到了。”
鲁国帮助吴国打败齐国,却又害怕齐国报复,说明吴王夫差并没有真正建立起霸权,诸侯也没有指望吴国主持公道,维护和平。
冬,卫大叔疾出奔宋。初,疾娶于宋子朝,其娣嬖。子朝出。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而为之一宫,如二妻。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遂夺其妻。或淫于外州,外州人夺之轩以献。耻是二者,故出。卫人立遗,使室孔。疾臣向,纳美珠焉,与之城。宋公求珠,不与,由是得罪。及桓氏出,城人攻大叔疾,卫庄公复之,使处巢,死焉。殡于郧,葬于少。
冬天,卫国的太叔疾出逃宋国。
当初,太叔疾娶宋国公子朝的女儿为妻,她的妹妹陪嫁,受到宠爱。公子朝逃亡国外,卫国大夫孔圉(就是《论语》里那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文子)要太叔疾休了妻子,而将自己的女儿孔嫁给他。太叔疾倒不在意妻子,而在意妻妹。娶了孔后,又派亲信劝诱前小姨子,将她安置在犁地,并且为她修建了宅子,如同妻子一般对待。那个时候的男人嘛,一妻多妾很正常。但是,同时拥有两个妻子,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了。孔圉一怒之下,想要攻打太叔疾,被孔子劝住,于是将女儿抢了回来——没错,就是抢,足见孔圉有多愤怒。
太叔疾大概是管不住自己下半身的,经历了这样的事,居然又在外州(卫国地名)与别的女人通奸。外州人也不是吃素的,抢了他的马车献到帝丘,到处宣扬他的丑事。妻子被抢,车子又被抢,太叔疾受不了这种耻辱——这就是他出逃的原因。此后,卫国人让他的弟弟太叔遗继承了家业,并让太叔遗娶了孔为妻。
太叔疾到了宋国,做了向的家臣,将珍珠献给向。向一高兴,将城给了他。不知怎么着,宋景公知道了这件事,向向索要珍珠。向不给,由此得罪宋景公。接下来是后话了——鲁哀公十四年,向逃亡国外,太叔疾失去靠山,遭到城人的进攻。卫庄公又让他回去,住在宋国的巢地,后来就死在那里了。卫国人将他的灵柩接回国,殡于郧地,葬于少。
初,晋悼公子亡在卫,使其女仆而田。大叔懿子止而饮之酒,遂聘之,生悼子。悼子即位,故夏戊为大夫。悼子亡,卫人翦夏戊。
当初,晋悼公的儿子公子慭流亡卫国,让自己的女儿驾车去打猎。太叔申(懿子)制止他,请他喝酒,于是就娶了他的女儿,生了太叔疾(悼子)。太叔申死后,太叔疾继承家业,所以夏戊当了大夫。这位夏戊又是谁呢?老左在这里没有挑明,从后面的记载来看,应该是太叔申娶了公子慭的女儿,生了太叔疾和一个女儿。女儿嫁给夏氏,生了夏戊(字丁)。则夏戊是太叔疾的外甥。等到太叔疾逃亡,卫国人便削减了夏戊的爵位和封地。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
回想起来,孔圉将要进攻太叔疾的时候,曾经问过孔子的意见。孔子说:“祭祀的事情,我是曾经学过的。打仗的事,我可没听过哦。”退下去,叫人驾上车就走,说:“鸟可以选择树木栖息,树木岂能选择鸟?”孔圉知道自己错了,立刻挽留他,说:“我岂敢为自己打算,为的是防止卫国动乱。”
孔子周游列国,多次在卫国逗留,想必是对卫国特别有感情的。这一次,他还打算留下来。可就在这个时候,鲁国派人来到卫国,带着财礼来请他回国,于是他就回去了。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召孔子回国,自然是季孙肥的主意,别人说了不算。季孙肥想要在鲁国推行改革,也就是“以田赋”。《左传》的记载中,鲁国已经有过“初税亩”和“作丘甲”的改革,这次的“以田赋”是什么意思,后人众说纷纭,而且缺乏佐证资料,所以也不便妄测,只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为:按田亩征税。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改革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当季孙肥命冉求来征求孔子的意见,问了三次,孔子都说:“我不知道。”冉求大概是有点生气,说:“您是国家的元老,等着您的意见好开展工作,为什么您不说话呢?”孔子还是不答,等到旁人都走开,却又私下对冉求说:“君子办理政务,根据礼的原则来衡量,施舍力求丰厚,事情要做得适中,聚敛要尽量减轻。如果是那样,按丘征税(即按‘作丘甲’的办法)也就足够了。如果不以礼来衡量,贪婪冒进不知道满足,那么就算按田亩征税,还是不够的。而且,季孙如果要办事而符合法度,那么有周公制定的法典在那里。如果想要随意办事,又征求什么意见呢?”
季孙肥当然没有听从孔子的意见。他请孔子回来,就是想让孔子出主意帮他推行赋税制度改革,而不是引经据典反对改革。所以,孔子又坐了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