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立克次体
概述
立克次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小型革兰阴性原核单细胞微生物,为纪念现落基山斑点热源病原体的美国医生htricketts而命名。
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巨大贡献。
它在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等特性上与细菌相似,而在生长要求上又酷似病毒,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此类微生物引起人和动物立克次体病(如q热、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的病原体。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
细胞多形,但主要是球杆状。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除贝斯柯克斯体外,均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有类似g-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
()革兰染色阴性
()姬姆萨染色呈紫或蓝色
()马基维洛法染成红色
培养特性
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
专性细胞内寄生。酶系统不完整,需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的辅酶。
不能再人工培养基上繁殖。
常用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以及细胞培养等法培养立克次体。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对热敏感。室温数小时丧失活力。
对一些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金霉素)敏感。
但对磺胺药不敏感且反而有促进立克次体生长的作用;不能用于治疗。
对干燥及低温的抵抗力较强。
致病性与免疫性
立克次体病多自然疫源性疾病。且人兽共患,节肢动物是其传播的媒介。
致病物质:内毒素和磷脂酶a。
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或红细胞。
抗感染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以体液免疫为辅。
分类
立克次体目:立克次体科、乏质体科
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属、东方体属、鱼立克次体属
乏质体科:艾立希体、可厥体属、贝斯柯克斯体、沃巴体属
贝斯柯克斯体
柯克斯体属唯一成员,原名贝氏立克次体。人兽共患病原srrna的序列分析表明贝氏柯克斯体与军团菌关系相近。
惯称q热立克次体,原名贝氏立克次体,引致q热,该病于年在澳大利亚次现,目前广泛存在于世界许多国家。
我国于o年现q热
微生物学检查
分离必须在bsl-实验室中进行
第二节衣原体
概述
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并经独特育周期(虽然一分为二繁殖)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体的革兰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