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格党党>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123 > 第31节(第2页)

第31节(第2页)

但是打匈奴就不一样了,匈奴那么多人,这一个个人头,那可都是功劳,何况还有复仇雪耻、开疆拓土的功劳在里头。这会儿不是稽粥三五不时骚扰边界,弄得汉室这边狼狈不堪的时候,汉室这些年在匈奴那里,是真没吃过什么大亏,也就是汉室骑兵数量不足,所以匈奴人就算是一时受挫,也能很快撤离。这也是后来北宋所遭遇的尴尬,北宋那会儿,实际上对外战争是胜多败少,但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北宋缺马,对上骑兵,根本就是半点办法都没有,人家根本不跟你耗,打不过就撤,损失很小,但是但凡北宋那边败一场,那就是极大的损失,搞到最后,打仗不如岁币划算,所以,大家干脆也懒得在武备上花功夫,老老实实花钱买平安就行。

但是北宋的风气跟汉室可是大不一样,北宋那会儿一味重文抑武,谁还想着什么军功,但是汉承秦制,对于下层来说,军功几乎是唯一的进身之阶,即便是普通的民夫,若是打了胜仗,立上一点功劳,身上爵位升个两三级,起码就能省掉家里的徭役。

若是觉得胜利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是不介意混个军功的,横竖民夫本来也不会是匈奴人攻击的主要目标,对于朝堂上这些将领来说,他们所需要冒的风险就更少了,毕竟,一个将领,标配就有相当数量的亲卫还有子弟兵,别说什么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之类的话,实际上,在战场上,将领的伤亡率是真比下面普通的士卒低,甚至,他们大不了投降嘛,匈奴人其实还是挺欢迎汉人高层投降的,对于投降的人,也会给予高位。

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事情,朝堂上一帮没怎么真的上过战场的武将都挺热衷,刘恒实际上也没真正打过仗,上次去打匈奴,说是亲征,实际上打仗的还是灌婴他们,刘恒就是坐镇中军罢了。

被一帮人一说,刘恒也被说动了,这事的确可以搞。他主要是对草原上的情况不了解,他觉得草原上如今的乱象不会持续太久,若是匈奴本部很快就平定了叛乱,那么,再想要找到如今这样的好机会,那可就不容易了。

汉室那边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出征,辽国这边卖军火却是卖得不亦乐乎。

不管在什么时代,军火生意都是非常赚钱的买卖,尤其是垄断生意的时候,更是如此。这会儿草原上各个部族之间打得狗脑子都出来了,谁装备更好,胜算就更高一些,辽国这边是什么都卖,连纸甲都卖了一批出去,反正在投石机的打击下,你穿什么铠甲都不顶用,所以,他们也不在乎这个,当然,卖给那些部族的纸甲,也是偷工减料了的,用的都是回收纸,厚度也略薄了一些,不过,对于匈奴人来说,这个也就足够了,外面再穿上他们自个用牛羊皮制作的皮甲,这防御力就很过得去了!

比起中原人,草原上的各个部族更明白如何能对其他部族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因此,他们很快就无所不用其极起来。几个部族仗着自家大多数牲畜都卖给了辽国,用的都是从辽国买的便携军粮。辽国现在军粮愈发实在起来,加上油盐糖甚至还有烘干的蔬菜干制作的压缩军粮,奶粉压制出的奶片,还有各种肉干肉松,一个人带个二三十斤,差不多就能支撑半个月了,因此,这些部族干脆利索地找了一些病死的牲畜,直接投入到了各处水源之中。

这边做了初一,那几个过来征讨的氏族跟着就做了十五,你们现在不用草场了,但是难道你们真的能放弃草原不成?他们干脆直接放火烧毁草场,你来我往了一番,不仅双方都有许多死伤,仇怨也愈发深了起来。

“这么一遭之后,只怕草原上想要平静下来也不容易了!”张辟疆看着每日里通过鹞鹰从草原上送来的消息,不由摇了摇头。

“放心吧,等到死伤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自然会消停下来的!”刘昌不以为然起来,这会儿大家都打得上了头,但是等到承受不住损失了,他们自然会休战,要不然,就要便宜别人了。别的不说,匈奴本部各个氏族,他们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愿意损失太多,丢失自己在草原上的霸主地位的。

“咱们这边先慢慢在草原上筑城,等到他们打完了,咱们在草原上根基也定下来了!”刘昌敲了敲桌案,游牧民族之所以难缠,无非就是他们居无定所,机动性比较强,真要是定居下来,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也翻不出多少风浪来。或者说,没有人天性残忍好杀,很多都是环境逼出来的,草原上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当他们的生活风险降低之后,他们自然也会愿意过上安定的生活。

张辟疆对此深以为然,如果说以前,他还觉得占据草原其实没什么意义,但是他早就意识到,草原同样是个巨大的宝库,草原上也是可以种植的,虽然能种植的东西比较少,像是土豆就比较合适,但是可以作为放牧的一个补充,另外,草原上其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各种金属矿,还有煤矿,这些可都是好东西,放在匈奴人的地盘上,完全是浪费。就算没有这些矿产,牛羊马匹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辽国这些年各种羊毛制品的销售额已经赶上了丝绸,上等的毛呢,价格已经与上等的锦缎相当,辽国将织锦的技术用在了羊毛织造上头,织出来的呢绒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还有织花的毛毯,如今也是市场上极为抢手的奢侈品。

总之,羊毛的买卖就跟丝绸葛麻一样,能一直做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草原在未来的经济环境中,占据的地位不会太低。与其将成本浪费在路上,还不如自家将草原占据下来,直接在草原上进行深加工,又能减少许多成本。

张辟疆这会儿巴不得草原上各个部族打得不可开交,匈奴单于众叛亲离,变成一盘散沙,如此,辽国就能轻易占据草原,从容经营,这以后,往西边的商路,也就落到辽国手里了。

张辟疆之前也听刘昌说过西方的事情,还有刘昌的规划,张辟疆如今就对那边很感兴趣,哪怕听说匈奴人的北海同样是个宝藏,但是他真不喜欢这种寒冷的气候,听说西边气候要好得多,温暖湿润,土壤也非常肥沃,他已经跟刘昌说好了,将来打算将自个的封国弄到西域以西去。

张辟疆一直记得自己父亲的遗憾,张家一直以来都是韩国的上卿,几代在韩国为相,韩国覆亡,张良到死都耿耿于怀,张辟疆虽说没考虑过找出韩国王室的后人,重建韩国,但是,自个将来的封国,改叫韩国,也没什么嘛,也算是为亡父了了一桩心事了!

张辟疆如今春风得意,自然得在自个兄长张不疑那里炫耀一番。张不疑这些年在长安虽说混得还算是可以,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沾了张辟疆的光,虽说都是亲兄弟,但是瞧着自家弟弟混得风生水起,自个在这边只能是靠着祖荫做着这个留侯,张不疑难免心里不是滋味。

如今大汉想要攻打匈奴,张不疑顿时也想要看看能不能混个军功,不过,他自知自己也不是什么将帅之才,对于匈奴也不算了解,犹豫一番之后,张不疑就决定问一问张辟疆,这事是否靠谱。

张不疑压根不知道,刘恒虽说决定收复河套,却压根没有跟刘昌沟通过,他实际上也有些想要在刘昌那里争口气的意思,刘昌干得太好,弄得他这个做父亲的,很多时候都觉得在刘昌那里挺不直腰杆子,所以,这次,他打算让刘昌另眼相看一把。

消息传到刘昌那里,刘昌顿时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第109章

对于河套,辽国这边远比汉室要了解得多。虽说匈奴人防着辽国,不叫辽国的商队进入河套地区,但是,草原那么大,辽国手底下,多有投效的草原部族,他们如今日子好起来了,最重要的是,原本那些贵族首领现在不能直接跟牧民产生联系了,他们被封了爵位,有了新的封地,赏赐了新的产业,只要不胡乱掺和,可以世代富贵,却再也不可能如同以前一样,役使那些牧民了。

牧民们很多也是被打散了,分散到草原上的各个草场,住进了新筑的小城里面,因为辽国的庇护,他们过上了以前做梦都没想过的生活,也能读书入仕,因此,一个个都肯为辽国效死。

这些人本来就是牧民出身,他们培训一番,混到匈奴各个部族里,一点都不起眼。何况,这里头许多牧民其实都是去过河套的。河套那边,因为祁连山、阴山都在附近,对于匈奴人来说,那里就是最合适的过冬之所,当年西戎在的时候,这里就是西戎各部过冬的所在,落到匈奴手里之后,匈奴更是在这里多番经营。当然,更好的还是秦朝当年修建的几处要塞,都修建得非常高大险峻,这种地方易守难攻,匈奴人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对几处要塞进行加固修缮。汉军想要攻破这里,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汉室那边对辽国的投石机一直非常觊觎,但是辽国却是将投石机藏得很紧,少府研究来研究去,虽说也弄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他们制作出来的投石机非常笨重不说,射程也不够远,他们若是想要在作战中使用,并不方便拆解开来随军携带,而是应该随军携带工匠,到了地方之后再伐木制作,一架投石机制作出来,怎么着也得耗费个几天时间,但是能起到的作用就不知道了。或者对付普通的城池不成问题,但是如果面对的是那等高耸的要塞,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这种投石机射程有限,很难将石弹抛射到一定的高度,而秦国制作的要塞是以山川为根基修建的,你这些石弹打在夯土的城墙上的确能削掉一层土皮,但是打在山石上头,是真撼动不了什么。

当年卫青霍去病之所以能够顺利收复河套,那也是因为要塞年久失修,像是霍去病,还驱使了大批投靠了汉室的部族,加上那时候匈奴内部也是一地鸡毛,可以说,很多时候,一切真的是机缘巧合,这才更显得天命似乎真的存在一样。

但是如今,那几处要塞可没这样的问题,尤其在见识了辽国的投石机之后,匈奴那边对要塞更是上心起来,从西域俘虏的工匠,相当一部分就在几处要塞里面,尽可能将要塞修得坚不可摧。

不过,许多事情也说不准,刘昌也不会去乌鸦嘴,说汉军此次多吧徒劳而返,他并不介意汉军收复河套,若是河套落到汉军手里,以后辽国商路也能更加畅通,说白了,以汉室如今的实际控制能力,除非如同秦国那样,大肆向河套地区移民,否则的话,对河套那边能采取的还是类似于羁縻的政策,将那里分给投靠汉室的草原部族,最多就是在那里常驻一支军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会儿汉室人口还没有膨胀到后来的程度,即便是长安,人口也还没到超过承载限度的地步,即便是辽国给出了极为优惠的移民条件,实际上真正会移民的人,也就是那些在地方上几乎是一无所有,走投无路的人。而汉室想要移民河套,给出的条件肯定是不如辽国的,除非官府强制迁移,否则的话,对于河套的开发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刘昌并不赞同对河套河西进行大肆开发,他之前之所以考虑着采用多京制,也是想要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让黄河重新变得清澈起来。没错,如今的黄河,已经裹挟了大量的泥沙,毕竟,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发源,这么多年下来,黄河两岸开发已经有了过度的意思,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虽说还不至于如同后世一样成为悬河,但是,有汉一代,黄河决口的事情也是常常发生。如果不趁着如今还能挽回就开始治理,以后再想要治理,就不知道要多费多少力气。

像是当年秦国,移民河套,就是在河套开垦种地,那里的确土地还算是肥沃,降水量也还算可以,适合农耕,但是,真要是不知节制地开发下去,那里的植被情况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对黄河中下游造成极大的压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