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格格党>论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 > 第1章 深度解析水浒传忠义的哲学意蕴(第4页)

第1章 深度解析水浒传忠义的哲学意蕴(第4页)

《水浒传》之“忠”的阴柔解析与周易哲学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文学巨着中,“忠”这一主题贯穿始终。而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深度解析“忠”的阴柔一面,更能揭示出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在周易哲学中,阴象征着内敛、含蓄、柔顺等特质。而《水浒传》中所体现的“忠”,也并非是单一的、表面上的绝对服从,而是蕴含着一种阴柔的力量。这种“忠”并非是对皇帝的盲目顺从,而是源于好汉们内心深处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梁山好汉们虽然大多出身草莽,但他们并非是一群只知打打杀杀的鲁莽之辈。他们心中怀有对国家的热爱,对百姓的关怀,这种情感便是“忠”的阴柔体现。尽管他们身处社会底层,遭受不公与压迫,但他们的内心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国情怀。

以宋江为例,他一直怀揣着通过招安为兄弟们谋一个正途的愿望,希望能带领大家为国家效力。这种对国家的“忠”,并非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守与执着。他深知招安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但他依然坚定地为之努力,这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正是“忠”的阴柔之美所在。

然而,在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忠”显得有些无奈和无力。社会的不公和邪恶势力如同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好汉们面前。他们的“忠”如同阴柔的力量,在强大的阳刚面前,显得有些渺小和脆弱。好汉们在困境中挣扎,试图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来施展自己的“忠”,但往往事与愿违。

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阳刚的力量固然强大,但阴柔的力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时,阴柔的“忠”需要在隐忍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好汉们的遭遇,正如同阴阳之间的博弈,在不断的冲突与调和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同时,这种“忠”的阴柔一面,也体现在好汉们之间的关系中。他们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这种兄弟之情也是一种“忠”的体现。他们在彼此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经历风雨,这种情感的纽带如同阴柔的丝线,将他们紧紧相连。

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时,其中所阐述的阴阳之道与《水浒传》中的“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与“忠”的阴柔与阳刚之间的微妙关系相互呼应。疾病的产生与阴阳失衡有关,而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也与人们内心的阴阳失衡息息相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水浒传》中,好汉们的命运如同阴阳的交织与变幻。他们在忠与义之间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他们的故事既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映,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忠”的阴柔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柔软而坚韧的力量,也让我们对这部经典之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通过周易哲学的视角来解析《水浒传》中“忠”的阴柔一面,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这种解析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与哲学的交融之美,也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忠”的阴柔之美,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虽不耀眼,却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为《水浒传》这部伟大的作品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阴阳平衡的忠义观:从周易的阴阳平衡观点来看,《水浒传》中的忠义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义是忠的外在表现,忠是义的内在支撑。好汉们的义气行为,如果没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作为内在支撑,就可能沦为纯粹的江湖义气,缺乏更高的价值追求;而忠如果没有义的具体行动作为体现,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只有忠义相互结合,才能在好汉们的行为中达到一种平衡,使他们的行为既具有正义性,又具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变易思想与忠义的变化: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忠义的影响:周易强调变易,即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水浒传》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梁山好汉们的忠义观念也在不断地生变化。起初,他们可能只是因为个人的遭遇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而聚义梁山,此时的义更多地体现在对兄弟的情义上。但随着故事的展,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和对国家的责任,忠的观念逐渐在他们心中产生。例如宋江成为梁山领袖后,将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堂,这一行为就体现了梁山好汉们忠义观念的变化,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既能保持兄弟情义,又能为国家效力的道路。

个人经历的变化对忠义的理解:好汉们个人的经历也影响着他们对忠义的理解和践行。例如林冲,原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却遭到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在经历了这些磨难后,他对朝廷的忠逐渐转化为对梁山兄弟的义,同时也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种个人经历的变化使得他对忠义的理解更加复杂和深刻,也反映了在不同的境遇下,忠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

不易原则与忠义的本质:

忠义的核心价值不变:周易中的不易原则指的是在变化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不变的规律和本质。在《水浒传》中,尽管好汉们的忠义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忠义的核心价值始终不变。无论梁山好汉们是劫富济贫、除暴安良,还是接受招安为国家征战,他们的出点都是为了维护正义、保护百姓、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对正义和善良的追求,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是忠义的本质所在,也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不变主题。

对忠义的坚守:即使在面临重重困难和诱惑时,梁山好汉们仍然坚守着忠义的原则。例如在面对朝廷的招安时,虽然有部分好汉反对,但宋江等人始终认为这是为兄弟们谋出路、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他们坚持接受招安,并为朝廷征战。这种对忠义的坚守,体现了他们对忠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也反映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是多么重要。

简易原则与忠义的实践:

简单直接的忠义行为:周易的简易原则强调事物的变化规律是简单易懂的。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的忠义行为往往是简单直接的。他们不会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利益和得失,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去践行忠义。例如武松为兄报仇,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这种行为虽然有些鲁莽,但却体现了他对兄弟的忠义;还有李逵对宋江的忠诚,他始终跟随宋江,为他冲锋陷阵,这种简单直接的忠诚也是忠义的一种表现。

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梁山好汉们的忠义行为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这也是《水浒传》能够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封建社会,百姓们深受官府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渴望有英雄人物能够站出来为他们主持正义。梁山好汉们的忠义行为正好满足了百姓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他们的故事被口口相传,成为了民间的英雄传说。这种简单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忠义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八、《水浒传》第一回中有不少经典诗句,以下是一些主要的:

早朝诗: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这诗描绘了宋朝仁宗天子早朝时的盛大场面和庄严气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宏大的历史背景氛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描述场景的诗句: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簪珠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凤尾扇开,白玉阶前停宝辇。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生动地展现了皇宫内外的祥瑞之气以及皇帝早朝时的庄严肃穆和文武百官朝拜的场景。

“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驱驰紫陌中。”描写了洪太尉前往龙虎山途中所见到的优美景色,路途的风光与后文的惊险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青松屈曲,翠柏阴森。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花;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左壁厢天丁力士,参随着太乙真君;右势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披仗剑,北方真武踏龟蛇;靸履顶冠,南极老人伏龙虎。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后列三十二帝天子。阶砌下流水潺湲,墙院后好山环绕。鹤生丹顶,龟长绿毛。树梢头献果苍猿,莎草内衔芝白鹿。三清殿上鸣金钟,道士步虚;四圣堂前敲玉磬,真人礼斗。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细致地刻画了龙虎山上清宫的神秘、庄严和仙气缭绕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关于猛兽的诗句:

“毛披一带黄金色,爪露银钩十八只。睛如闪电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伸腰展臂势狰狞,摆尾摇头声霹雳。山中狐兔尽潜藏,涧下獐狍皆敛迹。”形象地描绘了洪太尉在山中遇到的吊睛白额锦毛大虫的凶猛之态,展现出老虎的威风凛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昂惊飚起,掣目电光生。动荡则折峡倒冈,呼吸则吹云吐雾。鳞甲乱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银。”此句描写的是洪太尉遇到的大蛇,将蛇的灵动、强大和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吕洞宾牧童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诗以牧童的生活为主题,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与《水浒传》整体的豪侠风格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也为紧张的故事情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九、《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主要人物有:

洪太尉:宋仁宗派去龙虎山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的官员。他刚愎自用、不听人言、狐假虎威。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后,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执意打开“伏魔之殿”,放出了一百单八个魔君。回到京城后,他还吩咐从人隐瞒误走妖魔这一情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张天师:即嗣汉天师张真人。这一回中他并未正面出场,只是洪太尉去龙虎山寻找的对象。洪太尉上山时,只遇到了一个倒骑黄牛的牧童,牧童告知他天师已前去禳疫。虽然对张天师着墨不多,但能看出他是一位有能力、受尊敬的道教人物,在当时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道童(牧童):洪太尉在龙虎山遇到的倒骑黄牛的牧童,实际上是张天师的化身或使者。他告知洪太尉天师已去禳疫,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这一回主要是为后续梁山好汉的故事埋下伏笔,这些人物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展,引出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出世。

十、《水浒传》第一回梗概:

宋仁宗嘉佑三年,瘟疫盛行,百姓民不聊生,伤损军民众多。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奏请皇帝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但瘟疫愈严重,参知政事范仲淹提议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在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命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

洪信领旨后,带着诏书、御香等,一路来到江西信州。当地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后众人一同来到龙虎山下。上清宫的道众们鸣钟击鼓、香花灯烛,下山迎接丹诏。洪太尉询问天师所在,住持真人告知这代祖师号“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在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踪迹不定,难以相见。真人告知洪太尉若要见天师,需斋戒沐浴、更换布衣、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且心诚。

次日,洪太尉依言上山,途中先是遇到一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后又遇到一条水桶大小的雪花大蛇,受到惊吓。之后听到隐隐笛声,见一道童倒骑黄牛而来,道童告知洪太尉,天师已知他来,已乘鹤驾云去了京师。

洪太尉下山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执意打开“伏魔之殿”,殿内石碑上刻着“遇洪而开”。洪太尉好奇,命人放倒石碑,掘开地穴,只见一道黑气冲上天去,化作百十道金光,四散而去。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