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格格党>一曲清歌下一句 > 第131章 敏而好学(第1页)

第131章 敏而好学(第1页)

宁王府,沈瑾带回来的一份信给到了宁灏,宁灏展信,只见上面写到"宁王之助,沈清歌感铭五内。自此,愿与宁王同心协力,以诚相交,互信互助,共绘繁荣之图。"宁灏默然,不知心中是何想法。只是久久独坐于书房。

紫宸宫内,随着夜幕的降临,一盏盏宫灯逐渐点亮,柔和的光线映照着华丽的宫殿。沈清歌在宫女的细心侍候下,轻轻卸下了一天的华服与珠翠,换上了柔软舒适的寝衣。明德也脱去了繁重的龙袍,换上了一身轻便的常服,两人在寝宫的暖阁中相对而坐,准备享受这宁静的夜晚。

在暖阁内,一炉熏香缭绕,散出令人心神宁静的淡淡香气,为这宁静的夜晚更添了几分祥和。宫女们轻盈地穿梭,将清茶与精致点心奉上,随后又悄无声息地退出,为皇帝与沈清歌留下了一个私密而温馨的空间。

沈清歌轻抿一口茶水,微笑着对明德说:“陛下今日的恩威并施,真是妙到毫巅。”明德举杯示意,道:“这一切,都离不开爱妃的运筹帷幄。若非雍王和宁王的率先响应,其他藩王也难以跟随。是爱妃的精心布局,让朕得以掌控局面。朕以茶代酒,敬爱妃一杯。”沈清歌含笑不语,轻举茶杯与明德轻触,道:“若陛下认为清歌此番对您有所帮助,那么清歌也有一事相求,望陛下相助。”

明德眉梢轻挑,一抹笑意掠过唇边,他问道:“可是有关土地改革之事?”沈清歌轻轻颔,将茶杯放回几上,语气郑重:“若得太后娘娘肯,不再偏袒赵德言,臣妾将感激不尽。”明德微微点头,表示了默许。

第二天,在慈宁宫内,明德与太后悠闲地聊着家常。当话题转到沈清歌时,明德面露忧色,太后见状,便问及原因。明德叹道:“沈蓉的父母对宫中生的事已有疑虑,认为这场婚事过于仓促,恐之前有事生。清贵妃不得不匆忙回府安抚,然而,她近来一直忧心忡忡,关注北原府的土地改革,实在难以分心。”太后听后,立刻明白了明德的言外之意。她淡然地品了一口茶,缓缓说道:“清贵妃既有心为民请命,也是为皇帝积累百姓的恩德,本宫自然会大力支持。”

明德见太后态度明朗,便笑着接话:“儿臣也是这么和她说的,母后一向为朝廷,为儿臣着想,凡事有利于星汉的事情,母后又岂会不支持?是清贵妃多虑了。母后,近日若得空闲,儿臣想陪母后前往龙泉寺上香,祈求母后身体安康。”

太后心中虽对沈清歌有些不满,但鉴于雍王的事情之后,自己确实有所顾忌,便只能暂时按捺不提。她微微颔,接受了明德的提议。

有了明德和太后的支持,沈清歌的土地改革制度很快就在朝堂公布并开始实施。这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三个点上:一是土地均分;二是土地流转;三是土地效率。而实施当日,就有一群朝臣和王公贵族上书反对,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明德选择了独立承担,他希望能够给沈清歌更多的精力,放在真正的事务上,而这些分心的事情就由他来替她解决。

沈清歌携手宋子墨、苏沐白和沈博彦,深入民间,广纳民声,积极吸纳群众的智慧。同时,她还利用宫中培养的宫人,教授百姓如何操作先进的自动灌溉系统。时光飞逝,转眼已过月余,沈清歌未曾与明德相见。

今日,沈清歌刚回宫中,便见福安公公在清音阁外恭候,他的态度极为谦恭,似乎深怕再次遭到沈清歌的拒绝。从他小心翼翼的询问中,不难窥见他内心的忧虑,或许是上次未能成功传达明德的邀请,受到了责难。沈清歌见状,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笑意。她手头的事务已基本处理完毕,加之对明德的思念之情,便欣然接受了邀请。福安公公闻言,喜出望外,急忙回宫报告好消息,临行前还不忘擦拭额头上的细汗。这一次,他终于不负所望,成功请到了清音阁的主人。

在这个充满了温情与智慧交流的时刻,明德开始了他这一天中最为重要的教学与辩论时光。自从现沈清歌对朝堂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明德便开始有意识地教授她一些朝堂中的事务处理技巧。沈清歌不仅敏而好学,她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到的洞察力也常常给明德带来新的启和思路。

这一夜,他们选择了《资治通鉴》中的商鞅变法作为讨论的主题,展开了一场既激烈又充满乐趣的讨论。

明德,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挑起了话题:“爱妃,朕近日翻阅《资治通鉴》,对商鞅变法颇有感触,不知爱妃有何高见?”他的话语中带着轻松的挑衅,眼中闪烁着对即将展开辩论的期待。

沈清歌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回应道:“陛下,商鞅之法虽严,却是强国之策,臣妾对此甚感兴趣。”她的声音里满是对历史事件的好奇与兴趣,同时也透露出她对治国理念的独到见解。

明德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说:“商鞅之法虽一时显效,但过于严苛,岂不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用这句古语来表达自己的担忧,同时也在提醒沈清歌治国需谨慎,不可过于极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清歌笑着反驳:“陛下此言差矣,商鞅变法正是以法治国,打破了旧有的束缚,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反驳充满了智慧和锐气,展现了她对历史变革深刻的理解。

明德拿起桌上的《资治通鉴》,引用道:“《资治通鉴》有云:‘法家之术,严而少恩’,此非治国之道也。”他以史为鉴,用古代智者的言语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沈清歌不甘示弱,随即翻到相关篇章,回应:“然而,‘法家之术,严而有度’,正是商鞅变法的精髓所在。”她巧妙地利用《资治通鉴》中的内容,对明德的观点进行了精准的补充和反驳。

明德:“若治国如烹小鲜,商鞅之法过于猛火,恐鱼肉皆焦。”他用烹饪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商鞅变法可能带来的极端后果的担忧。

沈清歌机智地回应:“但若无猛火,又怎能烹出佳肴?商鞅变法正是那关键的一把火。”她的比喻同样巧妙,不仅回应了明德的担忧,也强调了变革的必要性和及时性。

讨论达到高潮,两人的笑声和辩论声交织在一起,紫宸宫内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这场讨论不仅是对治国理念的探讨,更是两人情感交流的桥梁。

明德忍不住笑出声来:“爱妃真是朕的良师益友,今日之辩,让朕眼界大开。”他的笑声中充满了对沈清歌智慧和见解的认可。

沈清歌眼中闪烁着愉悦的光芒:“陛下的智慧与胸怀,才是臣妾心中所敬。”她的回应中不仅有着对明德的尊敬,更有着深深的爱慕和依赖。

当夜幕如绸缎般轻轻覆盖了星汉王朝的京师,沈清歌的闺房内,那场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讨论也缓缓画上了句点。这个宁静的夜晚,对沈清歌与明德来说,不仅是一日繁忙政务后的宁静港湾,更是他们作为伴侣,肩并肩共同面对生活与朝政挑战的珍贵时光。

在笑语与辩论交织的温馨氛围中,两人不仅对历史的深邃有了更深的领悟,彼此间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场讨论,越了智慧的交锋,它是一场心灵深处的对话,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正是在这样的夜晚,无数次的讨论与交流,沈清歌在明德的悉心教导下,逐渐领悟了如何将儒家的仁义、法家的严明、道家的无为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融会贯通,运用于治国之道。她学会了在宽严之间寻找平衡,以无为而治的智慧,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夜晚的讨论不仅铸就了沈清歌的政治智慧,更使她与明德的关系坚如磐石。他们的信任在共同的思想碰撞与生活挑战中愈深厚,彼此间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了他们共同治理国家、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实基石。

喜欢一曲清歌醉流年请大家收藏:dududu一曲清歌醉流年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