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格党党>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段话 > 第4章 国难临头敌压境倾宫筹银解危急(第1页)

第4章 国难临头敌压境倾宫筹银解危急(第1页)

"陛下!"这一声呼唤,如同寒风中骤起的凛冽,让杨嗣昌的面色瞬间失去了血色,一抹难以言喻的苦涩与背叛感在心底悄然蔓延。

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跻身内阁,乃至稳坐首辅之位,全赖那番精心筹谋的剿匪大计。

昔日,龙椅之上的天子曾以金口玉言,许下全力支持的庄重承诺,那份信任与期许,曾是他前行的无尽动力。

然而,世事如棋局局新,眼前的这位朱家天子,其心意之变幻莫测,竟似比那四季更迭更为迅速,让人猝不及防。

杨嗣昌的眼眸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既有不甘,亦有无奈,仿佛所有的努力与筹谋,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泡影。

"杨阁老,您的言辞朕已尽知,但朕心已决,无需多言。"

朱由检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不带丝毫犹豫,他轻轻挥手,仿佛是在驱散空气中那份沉甸甸的阴霾,同时也斩断了杨嗣昌心中最后一丝侥幸。

杨嗣昌望着那熟悉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君无戏言,一旦天子的决定尘埃落定,便再无回旋余地。

于是,他缓缓垂下眼帘,掩去了眼底的所有情绪,只留下一抹淡淡的、难以名状的哀愁,在空旷的大殿内缓缓荡漾开去。

这一刻,历史的车轮再次碾过,留下了属于他们各自的痕迹,也预示着新的篇章即将开启。

他决不可能一味地向满清妥协。

察觉到皇帝语气的坚决,杨嗣昌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不难预料,失去皇帝的支持,他将面临无数的弹劾,继而重蹈往昔那些阁老的覆辙。

尤为关键的是,他或许还会因主张议和而背负骂名。果不其然,话刚说完,一位言官便立即出列:“陛下,臣弹劾杨……”

“勿言,朕今日禁弹劾!”

在那骤然静默的朝堂之上,朱由检的声音如惊雷般炸响,不容置疑地截断了言官的滔滔不绝,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张力。

他狭长而深邃的眼眸,宛如寒星扫过阶下群臣,每一道目光都似利剑,穿透人心,携带着一股压抑已久的怒火,悄然蔓延。

他的心中,翻涌着不解与无奈,对这场政治漩涡中的黑白分明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为何在这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朝堂之上仍要执着于党派之争,而非共谋国是?

杨嗣昌,那位以国为家的首辅大臣,其每一步棋,皆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可在某些人眼中,却成了畏缩不前的罪证。

“陛下!”言官的声音虽已微弱,却仍带着几分不甘,“大敌压境,正是考验臣子忠勇之时,杨嗣昌身为百官之首,非但不思破敌之策,反而鼓吹议和之论,此乃误国之举,怎可再居庙堂之高?”

朱由检闻言,眉宇间更添了几分凝重。他深知,杨嗣昌的每一决策,皆是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结果,面对外患内忧,谁又能轻易言胜,确保万无一失?

议和,或许在旁人看来是软弱,但在他心中,却是对国家命运负责的另一种表现。

“诸位爱卿,”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杨嗣昌之举,或有其苦衷,我等身为帝王臣子,当以大局为重,共商对策,而非一味指责。此时此刻,非是计较个人得失之时,而是需我等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众人皆是一震,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悄然凝聚,驱散了先前的阴霾。

朱由检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那份坚定与深邃,仿佛已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更加艰难却也更加辉煌的征程。

黄道周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回荡在大殿之内,他脖颈微扬,仿佛是在扞卫着某种不可动摇的信念:“陛下若无意步那南宋高宗之后尘,缘何仍让此等奸佞之徒立于朝堂之上,玷污我朝纲?”

原本就显得萎靡不振的杨嗣昌,闻言如同被猛然惊醒的野兽,双目圆睁,怒视着黄道周,声音因愤怒而颤抖:“黄道周,你!你简直是欺人太甚,置同僚之谊于何地!”

黄道周毫不退缩,目光如炬,针锋相对:“欺的便是你这祸国殃民之徒,你又能奈我何?”言语间,一股凛然正气油然而生。

眼见着两位重臣之间的气氛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朱由检终于按捺不住,冷冽的声音穿透了殿内的紧张空气:“黄侍讲,朕之言语,莫非成了耳边风?”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黄道周抬头,目光坚定地与朱由检对视,一字一顿道:“陛下既已誓师主战,誓要一扫国耻,却仍让杨嗣昌之流盘踞朝野,此举岂非寒了前线将士之心,损我大明士气?”

他的言辞虽直,却字字掷地有声,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公正的渴求。

此言一出,大殿之内顿时静得连针落之声都能听见,众人皆在心中暗自思量:这究竟是怎样的道理?是忠言逆耳,还是另有深意?而这一切,都在这紧绷的氛围中,悄然酝酿着新的风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由检终于窥见了大明官场的另一番景象,那里,政见的分歧如同泾渭分明,非黑即白的界限被无情地划下。

他并未动怒,嘴角反而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区区一个议和之议,竟能让忠良如杨阁老被冠以奸臣之名?朕倒要听听,这关乎国运的四正六隅大计,诸位爱卿中,何人堪当此重任,莫非是黄道周兄你吗?”

黄道周一愣,心中波涛汹涌,急忙在思绪的海洋中搜寻,试图寻找那位能接续杨嗣昌未竟事业的合适人选。

然而,一番思量之下,竟发现无人能及杨阁老之才,不禁愣在原地,面露难色。

朱由检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语气中多了几分深沉与理解:“无论是杨阁老,还是在座的每一位卿家,皆是怀揣着对大明的拳拳之心。朕深知,政见虽有不同,却皆出于一片公心,为大明江山社稷计。”

此言一出,大殿内气氛微妙地缓和,众人,皆更为感国家皇大局恩着想浩。荡而,黄道心周中更是暗自暗自思量下定决心,如何在定要保持寻各自政见的同时得良策,不负皇恩,不负这风雨飘摇中的大明。

在那复兴大明的漫漫征途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即便是朕,也难以避免偶尔偏离正道,故而有了那份沉甸甸的罪己诏,它不仅是对苍生的歉疚,更是自我鞭策的誓章。

世人皆知,智者千虑尚有一失,唐太宗李世民尚能胸襟宽广,连直言不讳的魏征亦能宽恕并委以重任,正是这份海纳百川的气度,铸就了贞观之治的辉煌,让大唐的盛世之光普照四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