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格党党>不能忘却的纪念歌曲 > 第9章 第三次战役11亟需休整的志愿军(第1页)

第9章 第三次战役11亟需休整的志愿军(第1页)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下一场战役何时打响、如何进行?

当时中朝两军从上至下的共识是继续推进进攻。用志愿军党委正式文件中的一段话来概括就是:“争取在下一个战役打响后,连续作战,一鼓作气全歼敌军,彻底解放整个朝鲜。”然而,战场局势的变化再次出了人们的预期。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不到半个月,全线撤退的“联合国军”便以美军最精锐的部队为先锋,向志愿军和人民军动了反攻。起初,这种反击仅是局部的试探,但很快便演变为全面的进攻。朝鲜战争双方在战场上的攻防态势,再次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刚刚完成部署并计划两个月后起大规模进攻的志愿军和人民军,不得不仓促结束休整,立即应对敌军进攻,一时间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月日,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彭德怀向中央军委和高岗电报汇报志愿军情况,指出:“当前战斗部队兵员不足,补给匮乏,士兵体力严重下降。如不进行休整和补充,改善运输与供应状况,难以继续作战。”

在第三次战役起前,志司已对部队的疲劳状况深感担忧,认为“虽然还未达到极限,但部队已连续两个月未得到休整”,此时动新的战役实在是勉为其难。

在遵照中央的指示越过三八线后,部队消耗殆尽,作战能力已经严重透支,几乎达到了极限。志司深刻意识到,若不及时进行休整,不仅无法起下一次攻势,甚至有可能引战局逆转的危险。

这一判断符合当时战场的实际情况。

志愿军入朝后,天内连续动了三场战役,几乎是一次进攻紧接着另一次进攻。尽管战绩辉煌,举世瞩目,但此时已呈强弩之末之势。

一些兵团和军队甚至被重创,已无法继续作战。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突出的要问题是部队的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与刚入朝时相比,总减员人数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一。

其次,后勤补给不及时,粮草和弹药的消耗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充,甚至连被服、鞋袜等基本生活用品也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障。严寒中,士兵们在冰雪覆盖的地面上行军时没有鞋子,只能剪下毯子裹在脚上御寒。

部队入朝后,一直处于不断移动的状态,白天需上山隐蔽以防空袭,夜间则进行连续的行军与作战,导致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不少单位的组织纪律出现松懈,事故频繁生,各种不良倾向也逐渐滋长。

根据志司向中央军委的报告,志愿军西线个军在三个战役中伤亡约万人,另有因冻伤、疾病及逃亡导致的减员在万至万人之间;东线第兵团的战斗伤亡及冻伤、病、逃人数总计约万人。依据该报告,西线与东线相加,志愿军的总减员人数已达万人。

通过相关史料的核实,志愿军的实际减员数可能比上述统计数字还要更多。

在o世纪o年代,解方主持编写《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时提供了一组数据:

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的战斗减员为人,第二次战役为过人,第三次战役为人,三次战役的战斗减员总计达到人。这个数字远远出了当年军委作战部的统计结果。而且,这仅仅是战斗减员的数字,尚未包括同期的非战斗减员。

根据当年军委作战部的统计表,三个战役中的非战斗减员合计为人。然而,实际情况中,仅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的冻伤人数就达到了人,其中东线第兵团有人冻伤,冻伤生率为(其中三、四度冻伤占),冻死者占冻伤伤员的;而西线的个军也有o的冻伤生率,总人数为人。

包括事故伤亡、疾病、逃亡、掉队等因素在内,非战斗减员的人数总数不会少于战斗减员的人数。换句话说,志愿军在前三次战役中的战斗减员与非战斗减员总数估计可能达到万人,甚至可能过这一数字。

部队的人员大幅减少,必然导致作战能力的下降,甚至逐渐削弱。

这已经在上述四个军队参与的三次战役兵力变化中有所体现。

第一次战役时,参战的个军总兵力约为万人,平均每个军有万人。

到了第二次战役,个军的总兵力下降至万人,平均每个军的兵力不足万人,减少了。

第三次战役中,个军的参战兵力再次减少,总人数降至万人,平均每个军仅剩万人,继续减少了。由此可见,随着战役的推进,各军的兵力逐渐减少,后续作战能力也越来越乏力。

在第三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各部队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兵员缺编问题。

第军、第军、第o军和第军入朝时,编制兵力基本维持在万至万人左右,第o军和第军相对较少,入朝时人数分别为万和万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至第三次战役结束时,除了第军仍保持万人外,第军剩万人,第o军为万人,第军为万人,第o军剩万人,而第军仅剩万人。

第兵团的第o军、第军和第军损失惨重,剩余的作战兵力更为有限,不仅无力参与第三次战役,甚至在战役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依然难以重新投入战斗。

为了弥补志愿军的兵员损失,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国内征募新兵以及抽调老兵入朝参战。

除o年月决定从中南军区调派ooo名新兵以补充第军和第o军外,还确定了从o年月至年月为第一个补兵期,计划为整个志愿军补充总计万人(其中新兵万,老兵万)。

实际入朝兵员约为o万人(其中新兵万,老兵万)。在月上旬,兵员陆续过江,其中补充第o军的新兵最早到达,时间为月日至日,其余各军的补充兵员大致在月底才能到达部队。

因此,到了第四次战役打响时,志愿军前线部队依然未能及时获得充足的兵员补充。

为了缓解兵员暂时无法及时补充的紧迫局面,各部队纷纷通过大幅压缩直属单位编制来应对,尽可能从机关、勤杂人员,甚至炮兵和工兵分队中抽调人员,补充到前线步兵连。然而,这一措施在连续三个战役中反复实施,已达到极限,潜力几乎耗尽。

实际上,更为严重的问题不仅是一线部队兵员不足,连排级基层指挥员的严重伤亡和大量空缺对部队战斗力的负面影响更为显着。

时任第军师团团长的李刚,在回忆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部队的情况时感慨道:“自入朝以来,部队伤亡过于惨重,连排干部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入朝时的连长如今只剩下一个了。多么渴望能有一次休整补充的机会啊!”

第o军师团反映,此战打得异常艰苦。第三次战役后,全团的营级干部已经换了一轮,连级干部更是更换了三次。

此时,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也陷入了自入朝参战以来最为艰难、最为严峻的阶段。

后勤补给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在于后方缺乏物资,而是难以将后方积压的物资迅、充分地运送到前线。由于进入朝鲜后连续参与了三场以机动战为主的战役,战况的变化极为迅,战线的流动性也非常大。

第一次战役打到清川江边,第二次战役逼近三八线,第三次战役又推进到三七线附近。部队以大踏步前进,不到三个月,战线就向前推进了oo至oo公里。由于原本后勤运输力量就很薄弱,远远无法跟上战役展的度和节奏,导致中间出现空虚、前后出现脱节的情况。

负责后勤保障的各部门和单位,都是在战争初期匆忙组建的,人员来自各地,既没有做好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也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保障水平难以满足出国作战的特殊需求。

在第一次战役中,由于作战时间较短、运输距离不远,部队携带的物资尚且充足,补给方面暴露的问题不多。然而,从第二次战役起,随着战线的推进,运输线不断拉长,部队所携带的物资基本耗尽,粮食和弹药的补给开始变得紧张。到了第三次战役,部队越过三八线,运输线进一步延长,物资供应更加难以及时送达,后勤保障的问题也随之全面暴露。

在前三个战役中,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主要由后勤分部和兵站负责组织实施。分部领导前沿兵站,以“接力”的方式伴随作战部队向前移动设立兵站,并将后方或中途兵站送来的物资,根据部队的武器装备、人力马力、补给标准及作战消耗情况进行分配和补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