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联身袖母型依赖于衣身母型作出的衣袖母型,称之为联身袖母型。
如果说,前述的衣身母型和衣袖母型是两个独立的母型单元,那么,联身袖母型就看作是两者的统一体。
衣袖与衣身联合出样具有关系明了、制图简捷、变化方便的优点,特别是处理袖笼部位连通的一类结构(如冒肩袖、插肩袖等)和被笼变态结构更能显示其特殊功效。
一、联身袖结构线名称主要辅助线,如图431所示。
主要轮廓线及结构点,如图432所示。
二、联身袖母型的建立与独立的圆装袖一样,也可将联身袖母型划分成宽松、普通、合体三种基本结构,因而也自然有着与圆装袖母型相同的三段袖斜线倾角取值范围。
这从理论上保证了联身袖母型的严密性和可靠性。
下面就分别按宽松、普通、合体三种结构建立袖母型。
三.联身袖母型分析及变态1.袖山谷线凹势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通过对独立圆装袖母型的建立知道,整个袖山弧线的高低起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X值的变化而变动.X趋小,则袖山弧线趋向平坦直至成为一直线,X趋大,则袖山弧线起伏变大,但它的前袖山谷线的最大凹势不会大于相吻合部位的袖笼凹势(产生袖子波浪的情况例外)。
这就是说.胸袖山谷线形态只能于直线形态至相应部位的袖笼线形态之间连续变化,而不能超出它们的范围。
由于后袖山谷线较前袖山谷线平坦,加上前,后抽山谷线的凹势差随X减小面逐步缩小,因此,后袖山谷线凹势变化范围显然小于前袖山谷线,最大也只能小于相吻合部位的后抽笼凹势。
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由此可以认为,联身袖母型中的前后袖山谷线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如图4319所示。
因为它们都有同样的袖斜线、袖斜线倾角、袖谷点、肩位点等这些最基本的结构线和结构点,都有相同的袖斜线倾角取值范围,总之有着完全一致的结构特征。
然而,仅仅知道袖山谷线的变化趋势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清楚地把握它具体的变化规律。
这里给出了一个能基本反映这一规律的具体确定方法,如图4320所示。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普通联身袖或宽松联身袖。
对于合体联身袖已在母型建立中已有交待。
事实上,合体联身袖的前袖山谷线凹势基本与相吻合部位的前袖笼凹势保持一致,后袖山谷线凹势则应适当小于相吻合部位的后袖笼凹势。
2.袖山转折点的确定和袖笼分割线的走向:
研究联身袖结构时,不能不考虑袖山转折点的位置问题。
袖山转折点是联身袖母型的一个组成部分。
袖山转折点过高或过低,过左或过右,或多或少均会影响联身袖结构的合理性,对合体联身袖尤为明显。
当然对宽松的特别是袖笼变态的宽松联身袖来说,可不必讲究它的位置,即便如此也得有个制约。
一般情况下,前袖山转折点的上下位置宜定在距袖笼深线8厘米左右处,左右位置宜定在距胸宽线01厘米处;后袖山转折点的上下位置宜定在距袖笼深线10厘米处,左右位置宜定在距背宽线01厘米处。如图4320所示。
此外,还应研究袖笼分割线的走向。从设计角度来讲,除了袖与衣身重叠部分外,袖笼分割
线的走向是任意的。不同的线型走向决定不同的分割造型,丝毫不会影响结构的合理性,因为在联身袖状态下,袖与衣身是连成一体、互为补充的。
不管袖笼分割线的走向如何,都应通过袖山转折点,并与标准袖笼弧线或变态袖笼弧线相切后连成一体,如图4320所示。
3.袖中线的修正在联身袖母型中,我们暂将宽松结构的袖中线定为直线形态(同袖肥分界线重合),将普通和合体结构的袖中线定为折线形态,但在实际变化中,宽松结构的袖中线是在直线基础上进行修正的:
普通和合体结构的袖中线是在折线基础上进行修正的,如图4321(甲)(乙)所示。
同时,在袖肩点处的袖中线圆势也应自然过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一般可按上图要求处理。
4.袖里缝线的修正在普通和合体联身袖母型中,前后袖里缝的长度是一致的,并且都呈直线形态。
但在实际变化中,为使制成的衣袖更符合手臂向前弯曲的自然弯势,往往将前袖里缝线减短07厘米左右(宜放在袖口处),并在袖肘线处产生凹势;
将后袖里缝线增长1厘米左右(宜放在上下两端),并在袖肘线处产生凸势,如图4321(乙)所示。
作上述修正的同时,还必须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
前袖里缝必须拔长或拉伸长原先减短之值:后袖里缝必须归短或收缩先增长之值,否则袖里缝线的长度增减是毫无意义的。
5.衣袖肘部弯势的形成单独通过工艺归拔虽也能形成较为显著的衣袖肘部弯势,但这毕竟是有限的。
有时还会受到衣料伸缩性能的限制,使其无法形成。
如果从结构上来处理,不仅能形成足够的衣袖肘部弯势,而且不易变形。衣袖肘部弯势可分前、后两个部分考虑。
后袖弯势主要通过设置袖肘省形成,如图4322所示。
或设置后袖弯分割线形成,如图4323所示;前袖弯势主要通过设置前袖弯分割线并结合工艺归拔形成,如图4323所示。
设置袖肘省形成的后袖弯势常用于合体结构或普通结构,设置前后袖弯分割线形成的前后袖弯势常用于合体袖,偶而用于普通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