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格党党>元末朱元璋地图 > 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第1页)

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第1页)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据扬州张明鉴以人为粮(75页)

1357年九月癸酉朔日(初一),婺源州汉人元帅汪同因为与蒙人守将帖木尔不花不和,见朱元璋红军已经占领徽州,于是联络总管王起宗、黟县万户叶茂、祁门县元帅马国宝一起到兴安府(徽州城)向吴王院判邓愈表示降附。

朱元璋接到邓愈报告后,下文命令汪同、王起宗和叶茂镇守黟县,马国宝继续驻守祁门,原有官职不变,撤换旗帜、士兵先用红巾包头。以后再更换军服。

与徽州城直线距离90公里的婺源只剩下帖木尔不花一将独守。

九月甲戌日(初二),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夏章等人也向朱元璋投诚。

丙戌(十四)日,吴王广兴府(今广德县)广兴翼统军元帅费子贤奉命进攻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到了三里桥,遇到守军万户潘将军在此阻击,随之交战。来往几个回合,使用眉尖刀的费子贤将潘将军斩首,紧接着冲进敌军队伍,一鼓作气杀死百余人,勇猛无比,顺利攻下此城。

冬十月辛未是朔日(初一)。壬申日(初二),统军大元帅常遇春率中翼军和行枢密院同佥、天兴翼统军大元帅廖永安所部水陆并进,自铜陵南下进攻池州路城。参加这次战役的还有镇抚吴祯。

池州,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始置,州治所位于石城,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其地域划归宣州。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原池州地改为秋浦郡。

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年)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所从石城迁至鱼贵口。

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

南唐(李升)升元二年(938年),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代,在池州设置池阳郡。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池阳郡隶属江南东路,宋高宗绍兴初年,隶属江南路。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池州古城西依白洋河,东临清溪河。两条河皆由南而来,白洋河在城西南折向西北,汇入秋浦河。清溪河在接近南门时拐向东北一小段再北流,最终也汇入由南而北流入长江的秋浦河。

筑城者从城南清溪河处开挖壕沟至城西,再到城北,引入的河水最后又与流过城东的清溪河连通。最终形成第一道水系城防。

第二道城防是夯土砖裹城墙。城头高约4米,墙堞高约15米。通高约55米,比较矮,不易防守。墙体每隔大约10丈(约32米)砌筑一座敌楼,把城墙分隔成一段一段。

敌楼平面成正方形,每边有4个垛口。中间两个垛口面对城头,可以射杀攻上城头的敌兵,但是无法射杀城下和登梯攻城的敌兵。敌楼连墙堞高约8米,两侧开有带门扇的门洞,通向城墙头。

不过,敌楼的设计还是有些问题。其中轴线与墙体中轴线基本重合,前后面均突出城墙面,尺寸相当,大约08米。造成突出城墙的两侧只有一个防御垛口。如果敌楼前面突出城墙更多一些,侧面至少有两个可用垛口,对城墙面的防御功能则大大加强。

宋元池州古城开设7个门。

东门两个,正中的叫九华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池阳路与东湖中路交汇处。距离清溪河大约100米。其东面30公里偏南是九华山,故名。

九华门的南面有个小东门,叫毓秀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秋浦中路与东湖路交汇处。

南门两个,正南门叫阳葵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长江路与翠微路的交汇处。

东南角的小南门叫通远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翠柏南路与翠微东路交汇处的北端,面向城东南的齐山。通远门前的清溪河上有一座石桥,叫济川桥。

西城只有一门,叫秀山门,位于杏村西街(今杏村文化商业街)西段。遗址存留至今。

北城也有两门,正中的叫迎恩门。大概位于今天百牙中路与青阳路的交汇处。

偏东的小北门叫望京门。大概位于今天百牙中路北面市人民医院南2门处的十字路口。

古城东北面不远有一座小山,叫百牙山。由于百牙山南面有一个小湖(今百荷公园),因此池州古城的东北隅因湖成了凹角,即“∟”形。

廖永安的30艘中型战舰及30条魛鱼战船逆流而上,行走缓慢。距离池州城还有十里时,常遇春携陈德、吴祯率步军已经抵达池州九华门东面。

他们在清溪河东岸面对东门安营扎寨。

攻城前,常遇春观察了东门的地形。东门北侧约250米范围内有一大片河岸陆地,最宽处约150米。离城墙50米远的面积大约18700多平方米。

此处的河面很宽,约有100米。于是,他根据池州城墙的状况做了周密的计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