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格党党>司马光读左传 > 鲁定公五年(第1页)

鲁定公五年(第1页)

鲁定公五年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

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

鲁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出逃楚国。他可能没有想到,像楚国这么强大的国家,竟然也有崩溃的一天。鲁定公五年春,王室趁楚国动荡,派人到楚国刺杀了王子朝。

夏,归粟于蔡,以周亟,矜无资。

周亟即周济。

夏天,鲁国向蔡国输送粮食,用来周济救急,可怜他们没有粮食。

越入吴,吴在楚也。

吴国和越国世代为仇。吴军入侵楚国,必然国内空虚,所以越国趁机入侵吴国。这倒不见得是趁火打劫,而是吴国如果真的消灭了楚国,下一个必定是轮到越国了。所以,越国的这次军事行动,也是为了自保。

六月,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敛,仲梁怀弗与,曰:“改步改玉。”阳虎欲逐之,告公山不狃。不狃曰:“彼为君也,子何怨焉?”既葬,桓子行东野,及费。子泄为费宰,逆劳于郊,桓子敬之。劳仲梁怀,仲梁怀弗敬。子泄怒,谓阳虎:“子行之乎?”

六月,季孙意如巡视自家的领地东野,回来的时候,还没到曲阜,十七日,死在房地。季氏家臣阳虎打算用玙璠(玉名)为其入殓随葬,另外一位家臣仲梁怀不给,说:“步伐改了,佩玉也要随之改变。”

周朝的等级制度相当烦琐,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据《礼记》记载,在祭祀、朝见等正规场合,越是尊贵之人,走路的步伐越慢,步距越短。天子与诸侯走的是“接武”,也就是第一步与第二步紧紧相接,后脚不能超过前脚的一半;卿大夫走的是“继武”,后脚紧跟前脚;士人走的是“中武”,第一步与第二步之间要有一脚的距离。走不同的步伐,要佩戴不同的玉。如果说身份改变了,步伐也就改变了,佩玉也要随之改变,这就叫“改步改玉”。玙璠是鲁侯在正式场合佩戴的宝玉,鲁昭公出逃后,季孙意如摄理国政,主持祭祀,堂而皇之地将玙璠佩到了自己身上。阳虎想用玙璠为其陪葬。仲梁怀则以为,现在鲁定公已经即位,季孙意如还得改回卿大夫的步伐,也就没有资格佩戴玙璠,更不能拿它去陪葬了。阳虎是个暴脾气,一言不合,就想驱逐仲梁怀,并且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公山不狃(季氏家臣,字子泄,时任费宰)。公山不狃替仲梁怀辩解:“他是为国君考虑,您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等到季孙意如下葬,其子季孙斯(谥桓)继承家业,巡视东野,来到了费邑。公山不狃以费宰的身份在郊外迎候,季孙斯对公山不狃很尊重。仲梁怀当时是季孙斯的随行人员,公山不狃也对仲梁怀表示慰劳,仲梁怀却对公山不狃表现出不敬。公山不狃大为生气,对阳虎说:“您还打算驱逐他吗?”

申包胥以秦师至。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王于沂。吴人获射于柏举,其子帅奔徒以从子西,败吴师于军祥。

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

九月,夫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堂溪氏。吴师败楚师于雍。秦师又败吴师。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又战于公婿之溪。吴师大败,吴子乃归。囚舆罢。舆罢请先,遂逃归。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其母于吴,不待而归。叶公终不正视。

申包胥带着秦军回到了楚国。秦将子蒲、子虎率领兵车五百乘来救援楚国。子蒲说:“我们还不知道吴军的战法。”要楚国人先与吴军交战,秦军则从稷地出发与楚军会合。沂地一战,秦、楚联军大败夫王。吴军在柏举俘虏了楚将射。射的儿子收拢溃逃的部队,追随公子宜申(字子西),又在军祥打败吴军。

七月,楚国的公子结、秦国的子蒲带兵消灭唐国。

吴军节节败退,内部也出了问题。九月,夫王回到吴国,自立为君,带兵与阖庐作战,结果失败。夫王逃奔楚国,也是后来的堂溪氏。战争继续进行,吴军在雍打败楚军,秦军又打败吴军。吴军坚守麇地,双方陷入了苦战。公子结想要发动火攻,公子宜申说:“父兄们的尸骨还暴露在那里,不能够为他们收尸,又要烧掉,这可不行。”宜申所谓“父兄”,是指在麇地战死的楚国王族子弟,也可泛指在那里战死的楚国人,称“父兄”是对他们表示尊重。公子结说:“国家就要灭亡了,死去的人如果泉下有知,哪里还能歆享过去的祭祀?还怕什么尸骨被焚?”于是统一思想,发动火攻,然后短兵相接,吴军战败。此后又在公婿之溪交战,吴军又大败。吴王阖庐支撑不住,终于撤军回国。

吴军俘虏了楚国大夫舆罢。撤退的时候,舆罢请求先走,于是趁机逃回了楚国。

叶公诸梁(叶县县公,沈尹戌之子,名诸梁,字子高)的母亲被吴军俘虏到吴国,他弟弟后臧一直跟随着。听到楚国光复的消息,后臧便自己一个人逃了回来。叶公从此不用正眼看他。

顺便说一下,沈诸梁在叶县主政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乐;后来楚国有难,他又力挽狂澜,居功至伟。后世有好事之徒编撰了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而且指名道姓地写道:“叶公子高好龙……”导致他在中国历史上以一个可笑的形象出现,真是太委屈他了。

乙亥,阳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怀。冬十月丁亥,杀公何藐。己丑,盟桓子于稷门之内。庚寅,大诅,逐公父及秦遄,皆奔齐。

公父,字文伯,是季孙斯的堂兄弟。

公何藐也是季氏族人。

秦遄是鲁国大夫,其妻娶自季氏,所以他是季家的姑爷。

九月二十八日,阳虎发动叛乱,囚禁了季孙斯和公父,驱逐了仲梁怀。十月十日,杀了公何藐。十二日,阳虎逼迫季孙斯在曲阜的稷门内与他盟誓。十三日,“大诅”,也就是狠狠地发誓诅咒,表示互不背弃盟约。同时驱逐了公父和秦遄,他们都逃到了齐国。

阳虎与季孙斯盟誓,正是所谓的“以臣盟君”,显然是不合于礼的。自周平王东迁以来,诸侯各自为政,天子沦为摆设。在鲁国,“三桓”以下犯上,联合架空公室,成了鲁国的实际控制人。现在,季氏内部也出现了阳虎这样的强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宗主,党同伐异,为所欲为。周朝封建体制的金字塔,至此已经完全崩塌。

楚子入于郢。初,斗辛闻吴人之争宫也,曰:“吾闻之:‘不让则不和,不和不可以远征。’吴争于楚,必有乱。有乱则必归,焉能定楚?”

楚昭王又回到了郢都。当初,斗辛听说吴国人在郢都争夺宫室,就说:“我听说不谦让就不和睦,不和睦就不可以发动远征。吴国人在楚国内斗,必然发生动乱。有动乱就必然要回去,怎么能够平定楚国?”

确实,吴国凭借武力战胜楚国,内部却没有建立完善的统治机制,争起房子来就像一群土匪。连自己的人都管不住,又怎么能够管理楚国这么大的国家?

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蓝尹涉其帑,不与王舟。及宁,王欲杀之。子西曰:“子常唯思旧怨以败,君何效焉?”王曰:“善。使复其所,吾以志前恶。”王赏斗辛、王孙由于、王孙圉、锺建、斗巢、申包胥、王孙贾、宋木、斗怀。子西曰:“请舍怀也。”王曰:“大德灭小怨,道也。”申包胥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为诸?”遂逃赏。王将嫁季,季辞曰:“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锺建负我矣。”以妻锺建,以为乐尹。

回想楚昭王逃奔随国的时候,要渡过成臼河。大夫蓝尹要让他的妻子儿女渡河,不把船让给楚昭王。等到楚国平定,楚昭王就想杀了蓝尹。以当时的伦理道德来看,蓝尹确实也该死。但是公子宜申提醒楚昭王:“囊瓦就是因为总记着过去的恩怨而失败,大王为什么要学他?”楚昭王立马醒悟,说:“说得好,让他官复原职,我通过这件事来牢记前人的教训。”

楚昭王封赏群臣,包括斗辛、王孙由于、王孙圉、锺建、斗巢、申包胥、王孙贾、宋木、斗怀等人。公子宜申以为斗怀不应该受赏(斗怀曾经想杀死楚昭王为父报仇),楚昭王说:“以大德消除小怨,这才是正道。”意思是,斗怀虽然曾有弑君之心,但最终还是听从了斗辛的劝告,没有付诸实施,而且斗辛勤王有大功。寡人记得斗家的大德,不记得斗家的小怨,所谓王道,不就是这样的吗?

真正对楚国的光复贡献最大的人是申包胥。申包胥却说:“我是为国君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自己。国君既然已经安定了,我还有什么要求?而且我讨厌子旗,难道又要学他吗?”子旗即蔓成然,因为有拥立楚平王之功被封为令尹,后来又因为贪得无厌而被杀。申包胥以蔓成然为戒,主动逃走,不受封赏。申包胥的明智之处,在于他对人性有充分的认识:一个人立了大功,难免沾沾自喜;因此,当了大官,周围都是唱赞歌的人,更容易迷失自我;再加上功高盖主,更是危如积卵,还不如功成身退,守着家人和几亩田宅,自由自在地安度余生。

一场变乱中,有人收获了权势,有人收获了名声,还有人收获了——爱情。楚昭王打算让季羋出嫁,季羋推辞说:“女人之所以为女人,就是要与男人保持一定距离。锺建可是背过我了。”嘿,你喜欢就喜欢,找什么借口啊?楚昭王便将季羋嫁给了锺建,还封锺建做了乐尹。

王之在随也,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国于脾泄。闻王所在,而后从王。王使由于城麇,复命。子西问高厚焉,弗知。子西曰:“不能,如辞。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对曰:“固辞不能,子使余也。人各有能有不能。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示之背,曰:“此余所能也。脾泄之事,余亦弗能也。”

楚昭王在随国的时候,公子宜申假借楚王的车服仪仗,在脾泄建立了国都,以稳定民心,收容逃难的国人。打听到楚昭王在哪里,然后赶去。楚昭王派王孙由于在麇地筑城,回来复命的时候,公子宜申问城墙有多高多厚,由于却答不上来。宜申责备道:“如果没有能力,就应该推辞这个工作。不知道城墙的高度与厚度,哪里会知道城的大小?”由于回答:“坚决推辞说干不了,是您要我这么做的。每个人都有他能干的事,也有他干不了的事。大王在云中遇到强盗,我替他受了一戈,伤口还在。”脱去衣服把背部展示给宜申看,说:“这是我干得了的。脾泄的事情,是我干不了的。”

晋士鞅围鲜虞,报观虎之败也。

晋国士鞅围攻鲜虞,这是为了报复鲁定公三年观虎被鲜虞人打败。

这一年,还有一件事情在《春秋》中有记载,《左传》则没有录入,那就是叔孙氏的宗主叔孙不敢去世了,其子叔孙州仇(武叔)继承了家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