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二年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
二年春,伐邾,将伐绞。邾人爱其土,故赂以、沂之田而受盟。
二年春,鲁国讨伐邾国,将要进攻绞地。邾国人爱惜他们的土地,所以用地、沂地的土地作为贿赂,接受了鲁国提出的盟约。
初,卫侯游于郊,子南仆。公曰:“余无子,将立女。”不对。他日,又谓之,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图。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只辱。”
夏,卫灵公卒。夫人曰:“命公子郢为大子,君命也。”对曰:“郢异于他子,且君没于吾手,若有之,郢必闻之。且亡人之子辄在。”乃立辄。
当初,卫灵公在郊外游玩,公子郢(字子南)为他驾车。卫灵公说:“我没有儿子,想立你为世子。”卫灵公当然不是没有儿子,公子郢就是他的儿子,只不过不是嫡子罢了。卫灵公的世子蒯聩于鲁定公十四年逃奔宋国,现在世子之位一直空着,他说没有儿子,确切的意思是没有其他的嫡子,只能在庶子中选择继承人。这是送上门来的好事,公子郢却低头不语。过了几天,卫灵公又提起这件事,公子郢回答:“我的才能不足以辱没社稷,您还是改变主意吧。有君夫人在堂上,卿、大夫、士(国君向臣下作揖,根据三种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礼仪,合称三揖)在下,您不跟他们商量就对我下命令。我如果接受了,只会有辱君命。”这真是个聪明人!卫国的事情,不是卫灵公一个人说了算。尤其是立嗣这种大事,一定要先商量再做决定,一厢情愿很难成事。
夏天,卫灵公去世了。夫人南子主动提出来:“让公子郢为世子,是先君的决定。”公子郢还是不接受,说:“我和其他公子不一样。”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公子郢不像其他公子那样想当国君;二是公子郢自觉出身低贱(其母地位不高),不敢与其他公子争位。公子郢还说:“我伺候先君到死,如果他说过这样的话,我一定听到了。而且,有逃亡的那个人的儿子辄在啊!”
所谓“亡人”,是指前世子蒯聩。辄则是蒯聩的儿子公孙辄。从血缘关系上讲,公孙辄是卫灵公的嫡孙,确实比公子郢更有权利继承君位。于是一致同意,立公孙辄为君,也就是卫出公。
六月乙酉,晋赵鞅纳卫大子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使大子,八人衰绖,伪自卫逆者。告于门,哭而入,遂居之。
这些年来,卫灵公一直紧跟齐景公的步伐,与晋国为敌。卫灵公之死让晋国人看到了机会。六月十七日,晋国赵鞅将卫国的前世子蒯聩送到卫国的戚地。也许是赶路太急,到夜里居然迷了路。阳虎说:“向右渡河再往南走,一定能到。”果然来到了戚城之外,但是进不了城——蒯聩回来,显然是与儿子卫出公争夺君位的。戚地人只听从国君的命令,不敢擅自接受这位前世子。
估计还是阳虎的主意,要蒯聩脱掉帽子,派八个人穿着丧服,假装是从帝丘前来迎接的样子,告诉守门人开城出迎。蒯聩就这样哭着进入了戚城,顺势将它占领,从此就住在那里。
秋八月,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士吉射逆之,赵鞅御之,遇于戚。阳虎曰:“吾车少,以兵车之旆与罕、驷兵车先陈。罕、驷自后随而从之,彼见吾貌,必有惧心,于是乎会之,必大败之。”从之。卜战,龟焦。乐丁曰:“《诗》曰:‘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谋协,以故兆询可也。”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诟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
晋国内乱继续。八月,齐国人给范氏输送粮食,郑国派罕达(字子姚)和驷弘(字子般)护送。晋国方面,士吉射前来迎接他们,赵鞅则半路截击,在戚地相遇。
阳虎向赵鞅建议:“我们的战车少,可以将统帅的旗帜插在战车上与罕达、驷弘对阵。等他们从后面跟上来,看到我的容貌,必然产生害怕之心,这时候全军会合攻击他们,一定可以大获全胜。”两军对阵,帅旗所在,必然是对方主攻的目标。阳虎之计,是将郑军吸引到自己身边,再凭借自己的威名夺其斗志,一举击破。由此可知,阳虎这个人还是颇为自负的。赵鞅同意阳虎的建议。为此而占卜,龟甲却被烧焦,看不出凶吉。大夫乐丁说:“《诗》上说得好,先行谋划,于是问龟。谋划一致,以过去占卜的结果为信就可以了。”想必赵鞅出征之时,已经举行过占卜,结果为吉,是以乐丁有此一说。
赵鞅于是下定决心,当着全军的面发誓:“范氏和中行氏违逆天命,斩杀百姓,想要专制晋国而灭亡国君。寡君依靠郑国而保全性命。而今郑国不讲道义,抛弃寡君,帮助逆臣。诸位顺应天命,听从君命,践行德义,洗刷耻辱,就在这一战了!战胜敌人,上大夫赏县,下大夫赏郡(春秋时期县比郡大),士人赏田十万亩(当为共赏,而不是一人十万亩),庶人及工商业者可以入仕,奴隶成为自由民。这一战,如果志父(赵鞅别名志父)没有因战败而获罪,一定请国君认真考虑,兑现奖励!如果我因战败而获罪,就用绞刑诛戮,不用重棺下葬,送葬的车马不加装饰,不入先人的公墓,按照下卿的规格接受惩罚。”这是对将士们许以重诺,宽于赏人,严于责己,大大地提高了晋军的士气。
甲戌,将战,邮无恤御简子,卫大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大子惧,自投于车下。子良授大子绥,而乘之,曰:“妇人也。”简子巡列,曰:“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于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繁羽御赵罗,宋勇为右。罗无勇,麇之。吏诘之,御对曰:“作而伏。”卫大子祷曰:“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
八月初七日,大战一触即发。邮无恤(字子良)为赵鞅御戎,卫国的前世子蒯聩为戎右。登到铁山之上,望见郑国军队人多势众,蒯聩竟然害怕到自己跳下车来。邮无恤将挽绳递给蒯聩,将他拉上来,说:“跟个娘们儿差不多。”赵鞅觉得有必要进一步鼓舞士气,于是巡视部队,说:“当年毕万(魏氏的先祖)不过是一介匹夫,七次参加战争都俘获敌人,因战功而拥有马车百乘,死在家里。诸位努力吧!拼死作战的人未必死在敌人手里。”话虽如此,还是有人胆怯。繁羽为赵罗驾车,宋勇为车右。赵罗缺乏勇气,为了防止他临阵逃脱,繁羽和宋勇用绳子将他绑在战车上。军吏责问这是怎么回事,繁羽回答:“疟疾发作,只能趴着了。”
最搞笑的还是蒯聩,战前拿着佩玉祷告说:“曾孙蒯聩谨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郑声公名胜)扰乱伦常,晋午(晋定公名午)处于危难,不能平定乱局,派赵鞅前来讨伐。蒯聩不敢自求安逸,备弓持矛上了战场。谨敢告求祖宗保佑,不要断筋,不要折骨,不要伤了脸蛋儿,成就大事,不让三位祖宗蒙羞。至于死生的大事,那就不敢请求了,佩玉不敢爱惜。”不能伤筋动骨,又不能破相,却说死生倒是无所谓,也够意思了。
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获其蜂旗。大子救之以戈。郑师北,获温大夫赵罗。大子复伐之,郑师大败,获齐粟千车。赵孟喜曰:“可矣。”傅曰:“虽克郑,犹有知在,忧未艾也。”
战斗中,郑军射中赵鞅的肩膀,将他射倒在车中,缴获了他的帅旗——蜂旗。看起来胆小的蒯聩竟然雄起,拿着戈去救赵鞅。郑军败逃,俘虏了温地大夫赵罗,也就是绑着上战场的那位仁兄。蒯聩再度进攻,将郑军打得大败,抢走了齐国运来的一千车粮食。赵鞅大喜,说:“可以啦!”家臣傅说:“虽然战胜了郑国,还有知氏在,忧患还没有消除呢!”
确实,对于赵氏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齐国、郑国、卫国等诸侯,也不是中行氏和范氏,而是目前晋国实力最雄厚的家族知氏,以及知氏的宗主、人称知伯的荀跞。
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税焉,赵氏得而献之。吏请杀之。赵孟曰:“为其主也,何罪?”止而与之田。及铁之战,以徒五百人宵攻郑师,取蜂旗于子姚之幕下,献,曰:“请报主德。”追郑师,姚、般、公孙林殿而射,前列多死。赵孟曰:“国无小。”既战,简子曰:“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大子曰:“吾救主于车,退敌于下,我,右之上也。”邮良曰:“我两将绝,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驾而乘材,两皆绝。
当初,王室给范氏土地,公孙为范氏收取田租赋税。晋国内乱爆发,将士们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公孙,献给赵鞅。军吏请求杀了他。赵鞅说:“各为其主,有什么罪?”将他留下来,而且给他分了土地。到了铁山之战,公孙带着步兵五百人夜袭郑军,从罕达的军帐下取回蜂旗献给赵鞅,说:“这是为了报答您的恩德。”
晋军追击郑军的时候,罕达、驷弘、公孙林殿后,用弓箭射击追兵,晋军的前锋多有死伤。赵鞅感慨:“不能小看小国。”战后,赵鞅又不无得意地说:“我伏在弓袋上吐血,而鼓声不绝,今天我的功劳最大。”蒯聩说:“我在车上救了您,在车下击退敌人,我是车右中功劳最大的。”邮无恤说:“骖马的两根绳都快断了,我还能控制住马车,我是御者中功劳最大的。”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驾上马车,装了一车小木材,两根绳果然断了。
吴泄庸如蔡纳聘,而稍纳师。师毕入,众知之。蔡侯告大夫,杀公子驷以说。哭而迁墓。冬,蔡迁于州来。
吴国大夫泄庸到蔡国致送聘礼,偷偷地将部队分批带进蔡国。吴军全部进入后,蔡国人才醒悟过来。吴国这招瞒天过海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是因为蔡国出了“内奸”,而这个“内奸”不是别人,正是蔡昭公。上年楚国进攻蔡国,蔡昭公就下定决心要将国家迁到吴国境内,但是又怕国人不同意,所以出此下策。可恶的是,蔡昭公敢做不敢当,向大臣们通报了吴军入城的消息,将责任推给公子驷,杀了公子驷来平息大伙的怒气。既然生米已成熟饭,大伙也只能接受,于是号哭着把先君的坟墓迁走。冬天,蔡国迁到了州来。